数字特藏

总计 220805 今日 0

由 2712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重大人物志——程地全 重大人物志

程地全,男,1983年8月至1989年5月出任重庆大学党委书记。

/ 重大人物志

721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71年李四光病逝,周总理参加追悼会时大动肝火,期间发生了什么事(下) 重大人物志

李四光生于1889年,回国时年已近六旬。 由于长期繁重的工作,李四光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1957年,李四光被诊断出患有肾病。 图|1956年,刘少奇同李四光亲切交谈 为此党组织强行要求他,必须到杭州休养,周总理陪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理到杭州参观时,还抽空看了李四光,这让李四光十分感动: “总理,你这么忙,还来看我啊。” 周总理这次不仅仅是来看望他,还对他说了另外一件事。 “老李啊,你这么多年来没有提出过入党的请求,不知道你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怎么看?” 李四光一听便有些激动,他不是不想入党,而是考虑到了自己的年龄,李四光坦陈: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虽然对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无论是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还是对党的贡献都太少了,现在关键是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即便是入了党也起不到党员带头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心情矛盾,犹豫不决。” “干革命不分先后嘛!”周恩来语重心长的告诉李四光:“如果入了党,可以直接地接受党的教育,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李四光手术成功后,恭恭敬敬的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对来看望自己的周恩来说: “请党考验我吧!” 图|毛主席与李四光亲切交谈(画作) 1958年12月22日,李四光光荣入党,这一年他已69岁高龄。 身体康复后,李四光又奔波到了一线操劳。 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6.8级地震,李四光在赈灾会议上,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了地震,并相信地震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没想到才过了十几天,邢台再度发生余震,李四光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到一线实地勘察,并提出:“应向滦县、迁安地区做些观测,如果这些地区地应力活动加强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这次建议,预警了十年后的唐山大地震,只可惜当年这些意见并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以后,李四光的身体越来越差,几乎是处于带病工作状态下。 在那个特殊年代,李四光也遭到了冲击,还好有周总理的保护,李四光这才幸免于难,不仅如此周总理还多次劝说李四光:“你要多注意休息。” 李四光却表示: “周总理在百忙之中,对我这个病的关怀,实在使我感激流泪。党这样关心我,只要我还活着,还有一口气,就要把我的一切献给党!” 图|毛主席接见李四光与钱学森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腹痛引起休克,被立即送往医院治疗,遗憾的是两个小时的抢救,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李四光与世长辞,享年82岁。 李四光这样一位对中国、对世界影响巨大的科学家,在他去世后,因某些人为干预,竟不准备为他开追悼会,也没有准备悼词。 5月2日,周总理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老友,当得知没有准备悼词,一向好脾气的周总理大发雷霆: “中国有几个李四光?世界又有几个李四光?他名震中外,为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什么在追悼会上不给他致悼词?” 为此周总理亲自向李四光家属致歉,并临时拿出李四光女儿李林为父亲写的一封信,以此代致悼词。 图|武大校园内“李四光选址”雕像 周总理致完悼词,又对李四光的夫人许淑彬慰问,并鼓励她: “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李四光同志的遗志。” 李四光去世以后,他的家人在他的床头上发现了李四光生前写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 李四光的去世,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许多人深深地为此感到惋惜,对于他老人家所取得的功绩,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曾如此评价: “李四光在旧社会走过的道路,尽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个高度评价。” 李老作为“大地之子”,他所取得的功业,将永远光耀四方。

/ 重大人物志

112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71年李四光病逝,周总理参加追悼会时大动肝火,期间发生了什么事(上) 重大人物志

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即是工业方面的建设,第二点则是社会主义改造。 而工业化建设中,石油是离不开的工业原料之一。 毛主席非常关心中国的石油工业建设。 有一次,在中南海一间会客室里,毛主席接见了从东欧归国的国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谈话间隙,两人聊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远景。 虽然当时中国仍顶着“贫油国”的帽子,但李四光对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大有可为。 “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松辽平原、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还有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句话,因为过去是用英文写的,所以故意说得含糊些。” “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嘛。” 周总理也在旁边打趣地说道。 毛主席听了李四光的话,心中也更加坚定了发展中国石油工业的想法。 光被四表 李四光本名李仲揆,后来之所以改名叫四光,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1889年,李四光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李卓侯是私塾教师,颇有文化,因李四光排名家族第二,所以为儿子取名为“仲揆”。 根据古汉语字典中的记载,“仲”是老二的意思,而“揆”代表宰相、内阁总理的职位。 从名字上,也能看出父亲对李四光的期许。 值得一提的是,李卓侯还是林彪的启蒙老师。 图|李四光 据考证,李四光的祖上其实是蒙古族,李四光的独女李林曾这样介绍: 李四光的家族实际上是“库”姓蒙古族,由于家境贫寒,从蒙古草原流落迁徙至湖北黄冈地区。李林的曾祖父是地道的蒙古人,家谱上明确记录着“库里家族”。 1902年,湖北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当地大量新建新式学堂,不仅教授学生传统的诗书经文,还教导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李四光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年仅14岁的他征得了父亲同意前往湖北武昌。 那个年代报名,需要填写报名表,当然报名表也不是免费的,李四光从湖北省学务处领取报名表,结果填写时误把姓名一栏写成了年龄“十四”。 李四光舍不得再买一张报名表,正在犹豫间,抬头一看,只见前面大厅正中央悬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光被四表”四个大字。 “光被四表”,语出《尚书·尧典》,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 李四光灵机一动,在“十”字上填了几笔,写成“李”,于“四”字后面加上一个光字。 于是李四光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新式学堂学习。 李四光的科学思想基础,大抵上也是这个时候奠定的。 不过李四光早年和地质学,还真没多大关系。 图|民国时期煤矿业联合事务所成立纪念照 1904年,李四光考取官费留学资格前往日本,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宋教仁,虽然日常学业非常繁忙,但时常去留学生会馆,听孙中山演讲,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鼓舞的他决定加入同盟会。 “联盟人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李四光,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天运乙巳年七月三十日中国同盟会会员李四光。” 1911年辛亥革命后,李四光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因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而去职。 1913年,李四光远赴欧洲留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还获得了硕士学位,1920年,受北京大学蔡元培的邀请,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 随着深入的研究,李四光在三四十年代,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地质学家。 1948年2月,李四光携夫人许淑彬从上海启程前往英国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 当时国内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李四光一行也因此被困在欧洲。 1949年中,郭沫若率团出席在布拉格召开的世界维护和平大会,临行前周恩来叮嘱,让他给李四光写信,希望他能回国。 李四光十分高兴,准备订船票回国,但因二战影响,从英国到远东的船票需要提前一年预定,李四光只能推迟归国日期。 “我相信他一定会回来” 李四光虽然在四十年代就担任了以蒋介石为首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但事实上早已看透了他们腐败的本质。 1945年夏,周恩来赴重庆和谈,因缘际会之下与李四光见了一面,两人彼此闻名,相互倾慕,周恩来告诉李四光: “日本鬼子就要被赶出中国,我们的胜利也不会很远了。到那时候,我们就要搞建设了!” 这次交谈给李四光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对妻子许淑彬说: “我在同周恩来的相处中有一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第二次见李四光时,周恩来建议李四光,将所有的科学工作者联合起来,建立一个自己的组织。 在周恩来指导下,1946年7月6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重庆沙坪坝正式建立。 李四光是很想为祖国出一份力,可惜在战争年代下身不由己。 图|李四光在办公室工作 1948年,李四光启程赴英国参加地质大会,国内革命正是风起云涌的时候。 随着全国解放的推进,到1949年初全国解放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李四光担心自己所在的中央科学院地质部专家被裹挟到台湾,于是数次写信给老友许杰,鼓励他们坚守。 周恩来没有忘记李四光,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名李四光为政协委员。 在海外的李四光听闻此事十分高兴,立即就要归国。 就在此时,李四光在伦敦的凌叔华、陈源夫妇给他打电话,并告诉他: “因你被提名为政协委员,国民党政府驻英国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代其发表公开声明,拒绝接受这一职务,声明一旦发表,国民党政府就可以通过英国当局将他扣留。” 李四光得知这一消息,连夜乘船前往法国,并给国民党政府驻法国大使写了一封信: “我拒绝发表声明,要回去建设新中国,劝你认清形势,不要给蒋介石卖命。” 与此同时,周恩来得知李四光将要回国的消息,专门给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打电话,要求其联系沿途各个国家,给予李四光帮助。 即便如此,李四光归国之路并不顺畅,一度无任何消息传回,当时已有传言,说李四光已经到了台湾,但周恩来坚信李四光一定会回来,为此还推迟了准备召开的全国地质会议。 “我相信他不会去台湾,现在还没有回来,一定是给什么困难耽误了,我们一定等他回来再开会。” 周总理的信任没有被辜负。 图|1957年李四光在杭州 1950年5月,李四光辗转之下终于回国,第二天周总理就前往看望,时隔多年不见,两位老友再度重逢。 “你终于回来啦,欢迎你,欢迎你。” 李四光十分感动:“总理,你好啊!你精神很好,比在重庆时胖了。” 两人寒暄了一阵后,周总理主动提出了将要召开的全国地质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就打算召开第一次全国地质工作会议。我想没有个挂帅的不行,一定要等你回来。” 在周总理提议下,李四光出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2年,周总理提议设立地质部,由李四光出任部长。 “摘掉贫油(铀)国的帽子” 新中国建立之初,地质学人才匮乏,全国加起来也只有两百多人。 李四光给每个人都热情洋溢的写了封信,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在李四光主持下,地质部门的建设逐渐完善起来,并根据李四光的建议,组成探矿小队,在全国范围内搜索矿产资源。 根据对前人经验的探索和现有的研究,李四光认为: “在中国东部展布的巨型的新华夏构造体系中,由一系列盆地组成的三条沉降带是有利的含油地区。” 图|1962年李四光在北京讲授地质力学 1954年,新中国建立了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黄汲清和谢家荣当上了技术负责人,统领全国的石油普查工作。根据对全国油气远景分部情况,圈定含油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 松辽平原率先传来喜讯。 1959年9月26日,松辽平原打下的“松基三井”率先喷射出石油。到1963年,全中国原油产量已达到了648万吨。 1963年12月,周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宣布: “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中国顺利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当然光摘掉贫油国的帽子,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摘掉“贫铀国”的帽子。 1945年8月,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在广岛、长崎炸响,震撼了全世界。 当时的李四光就有预感,未来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必然少不了铀矿石。 1949年回国时,李四光就专门托人购买了伽马仪带回国,为国内勘探铀矿石资源奠定了基础。 有一次,毛主席在全国工作会议上问:“你们找矿,有没有发现铀矿石啊。” 图|1964年12月全国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与李四光握手 早在赫鲁晓夫访华前8个月,地质部长李四光、副部长刘杰就成立了全国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地质勘察工作。 当时铀矿寻找是高度保密的一项工作,全国也仅有三支铀矿勘探队,深入全国各地寻找。 1954年深秋,地质部副部长刘杰打电话给周总理。 “总理,我们在广西发现铀矿了!”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接见了钱三强、李四光、刘杰。 他们还带来了一件礼物——一块被层层包裹的石头。 毛主席称:“这是一次小学生向老师讨教的会议。” 钱三强取出层层包裹的石头,用仪器靠近,发出了“嘎嘎”的作响声。会议上钱三强和李四光分别讲解了铀矿石的知识和原子弹的基本构造。 李四光的女儿回忆起父亲给她说过的这段往事还记忆犹新: “一些中央领导同志都拿手去摸,我父亲来了说哎呦呦摸不得摸不得,那是有放射性的,赶紧洗手,洗手。”看着这块摸不得的石头,毛泽东主席说,原子弹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李四光追悼会上,周总理大发雷霆 李四光生于1889年,回国时年已近六旬。 由于长期繁重的工作,李四光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1957年,李四光被诊断出患有肾病。

/ 重大人物志

79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3D恐龙、珍奇古化石……李四光办公旧址变身博物馆,可预约参观 重大人物志

现代快报讯3D打印出来的恐龙骨架、李四光研究的中国北方蜓类化石薄片、青藏科考队员使用过的帐篷……11月18日,作为古生物、精时地层及化石能源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建所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暨李四光办公旧址正式亮相。动植物标本化石、模型等数百件展品吸引人眼球,原地重现的李四光办公场景里也有不少故事。 3D打印的恐龙骨架,你见过吗? 在南京古生物所的大院最深处,有一栋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李四光曾在此主持办公。11月18日,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暨李四光办公旧址开放仪式在这里举行。 “它实在是太珍贵了!”刚踏入所史馆的门,南京古生物所综合处处长陈孝正就激动地介绍,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呈现在眼前。 它栩栩如生,连细微的化石裂痕都非常真实,甚至让你感觉这来自远古的霸主会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里一样,复活并奔跑起来。 这是哪一种恐龙呢?观众纷纷驻足观看,充满了好奇。“它是许氏禄丰龙,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恐龙之一。”陈孝正介绍,许氏禄丰龙生活在距今约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它的头很小,后肢粗壮,还有一条长尾巴。 “这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赠送给我们七十周年所庆的礼物。”陈孝正说,眼前展示的是1:4比例的标本,真正的许氏禄丰龙标本比它大四倍。“它是3D打印的出来的,之后再原样上色,跟真的许氏禄丰龙一模一样。” 古化石齐亮相,还有肉眼不可见的它们 行走在所史馆里,犹如走进了一间里面隐藏着无数神奇秘密的博物馆。腹足动物、棕榈植物、克曼奥氏笔石、纳罗虫、拖鞋珊瑚……馆内展出的展品,是南京古生物所的科研人员们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的科学考察中亲手采集和收藏的标本,看得人眼花缭乱。 “不同的展柜展示的是不同种类的化石,这些化石有大有小,有的漂亮有的奇怪。其实,对我们所来说它们只是冰山一角。”陈孝正自豪地介绍,并举例:“腕足动物大类底下还有许多不同的种,我们所的标本馆里存放着10万个以上不同物种的化石标本。” 直径只有0.1毫米的放射虫、1毫米左右的牙形刺、1厘米大小的有孔虫……和大化石不同,微体化石是肉眼不能识别的微小古生物化石,必须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你是不是很好奇这些“迷你”化石的真面目?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在其中一间展柜里摆放了许多形状各异、颜色多样的小摆件。这些小摆件正是微体化石们放大数百倍之后的样子,都是用3D打印机打出来的。 此外,所史馆里还有不少展品吸引了参观者驻足欣赏。例如,青藏科考队员使用过的帐篷和双肩包、南京古生物所第一月(1951.6)工资条以及各类研究著作等。 弘扬科学家精神,李四光办公旧址开展 李四光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南京古生物所的第一任所长。从所史馆出来走两步,眼前便是原地重现的李四光在南京古生物所的办公场景。 在这间宁静而又舒适的办公室里,有李四光曾经使用过的办公桌,有他热爱研究的蜓类化石,有他收集的文献图书资料,还有许多难得一见的他的照片…… 一般博士论文都很厚,然而李四光的博士论文却只有薄薄几张纸。“李四光院士从小学习就很好,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陈孝正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篇文章发表后被李四光的硕士导师看到,由于文章写得太好并且已经达到了博士生的水平,所以主动提出授予他博士学位。 李四光数年如一日地持续研究一种蜓类化石,地质学的重大突破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蜓是李四光院士所命名的,它是一类远古的单细胞生物。”陈孝正指着一块不规则形状的灰岩介绍。岩石表面布满了小黑点,每个小黑点就是一个蜓。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大家都应该经常到这里来沉淀一下,把这里作为个人事业和人生的加油站、充电宝。”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说,该办公场景的复原旨在以李四光为榜样,弘扬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像地质学前辈们一样,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暨李四光办公旧址免费向公众开放,可关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线上预约参观。

/ 重大人物志

123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1971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病逝,周恩来为何在葬礼上勃然大怒? 重大人物志

一九七一年四月份,北京城里春光乍现,绿色慢慢浮现在这座历史厚重的城市,并未留下斑斓。在四月底的一天里,有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悄然离开这个世界。在每天都会死人的北京城里,他的离去仿佛就只是默默离开,并未泛起一片波澜。   半个月之后,在这位老人的葬礼上,他的家人居然站在了灵堂外面,当时还下着雨,雨落在人们身上,更加深了一层悲痛。   后来,听说有位领导要来送别老人,家人们忙冒着前来迎接,老人穿着中山装,面容英俊儒雅,脸上满是悲痛和不舍。来到灵堂外时,来人看见逼仄狭小的灵堂,不由得十分生气,对身边陪同的工作人员大加呵斥。此人正是我们的周总理。周总理是一位脾气秉性都很好的人,对于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都很不错,那为什么会突然呵斥生气呢?   原因就在于他今天来参加葬礼的对象是李四光身上。李四光去世之后,他的葬礼的规格根本不符合国家标准,不仅灵堂地方简陋狭小,还没有地方给家人和亲属客人吊唁,家属们只能躲在外面的屋檐下面避雨,这是在是荒唐!   哪怕周总理平日里都很崇尚简朴,但看见这种情形也不由得十分生气。而且,看见这种情况的不合理之后,在现场服务的工作人员居然不觉得有不对的地方,完全没有要改善环境的想法和行动,甚至都没有准备合适的悼词!   这种情况实在是让周总理感到痛心。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的有名学者,是中国地质学工作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的一生都在为了中国的地质学事业发光发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哪怕在生病的时候,心心念念的都是工作内容,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国家和人民,为了祖国无私奉献的学者和爱国人士,在自己的葬礼上居然受到这样的对待,这怎么能对得起李四光先生为中国所做的一切呢?!   周总理责怪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和不认真,质问他们怎么能这么做呢?   然后,怀着愧疚之情,周总理走上台来,亲自诚恳地向李四光的家属们道歉,既然没有悼词,那么周总理就将李四光的女儿李林给自己写的信件当做一篇对老朋友的悼词和纪念,深情地读了出来。信中甚至还有李林和李四光父女两的对话,周总理在读的过程中很受触动,那时的李四光已经病危了,却还在担心着有关地震预警的研究问题,放心不下自己的工作,这种对于祖国的热爱和不舍使得周总理在读的过程中眼眶湿润了好几次,哽咽得不行。   我们的新中国在四九年成立,一切都处于新的开始,经济技术落后于别的国家,为了祖国的发展和未来,很多志士仁人投身祖国的建设,为了发展科学,一生投身其中,李四光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对于中国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样的爱国人士和科学家理应得到所有中国人的尊重与纪念。   李四光出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湖北地区,那时的中国还处在晚清政府的封建腐朽统治下,李四光的家庭情况并不好,但是,李四光的父亲是一位老师,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家里人哪怕再吃苦,也要供李四光上学读书,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李四光从小就有学习天赋,同样的知识,别人需要一天或者半天的时间去掌握,但他只要看几遍就懂了,同时,李四光还很懂事,他知道家里人对自己的期望,就敦促自己好好读书,因此,一个人既有天赋,又懂得努力,那么他活得成就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很快,成绩优异的李四光就获得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一九零四年,李四光去了日本读书。   在日本读书的时候,李四光认识了很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在日本校园里宣传革命思想和先进理念,他们都想要通过自己来改变就中国,拯救中国和中国人民。也是在这里,李四光认识了著名革命家宋教仁,在宋教仁的影响下,李四光对新兴思想和革命理念的了解越来越多,他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很快就决定要剪掉自己那代表愚昧腐朽的长辫,转而投身革命,拯救中国。于是,李四光在日本学习的期间,即便自己的学业繁重,但是他海事局积极参加集会并上台演讲,还帮助建立了日本同盟会,他是跟孙中山在同一时间加入同盟会的革命党人,也是年龄最小的成员。当时,还是孙中山亲自给李四光主持了同盟会的入会仪式,孙中山还高度夸奖李四光为人学习努力,爱国之心不可动摇,是一个骨干力量。   在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后,李四光回国成为了湖北军的一名官员,后来,袁世凯复辟,他的无耻行径使得李四光愤然离开中国,前往英国求学,并寻求拯救中国的良方。也是在英国,李四光接触到了地质学这一学科,他花了六年时间,从刚接触地质学到研究生毕业,这期间的努力自不必说,但李四光在地质学方面的天赋也可见一斑。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李四光本来已经在英国毕业了,要想在英国生活下去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看见祖国和人民依旧受苦受难时,李四光毫不犹豫,毅然决定回国。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地质学这一学科,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听说李四光要回国之后,极力邀请他在北京大学任教,填补中国在地质学方面的空白。李四光答应了,并于一九二二年建立了中国地质学会,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学生和老师研究和认识地质学。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李四光知道自己就是一介书生,只好一心学术,他陆陆续续写出了诸如《中国地质学》等学科著作。这些书对中国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有非同一般的作用。不仅在中国受到极大的推崇,国外的地质学学术界也很认同李四光的观点和对地质学的认识。自此,中国地质学逐渐在国际上有了姓名。   同时,写出书之后,李四光开始在国外演讲,推进与宣传中国地质学的发展情况,在此期间,李四光认识了周恩来。   李四光虽然加入了同盟会,但在中国,他其实是个无党派人士,是个学者型人物。但在认识周恩来之后,他发现自己对于未来中国的期望与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主张是相似的,通过与周恩来的谈话交流,李四光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逐渐强烈。   解放战争后,因为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李四光受控于国民党,也接到了要将地质学研究所搬到重庆的命令。在重庆大学,李四光开设了中国第一个石油专业,这对中国的工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有效推动了中国的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优势越来越大,周恩来联系到李四光,希望他能为中国共产党而效力,为中国科研行业的发展做出努力。当时的李四光虽然只是学者,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但也看出来了国民党的腐败,他决定同意周恩来的邀请。于是,在四八年前,李四光收到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国际地质大会的邀请,在到达伦敦之后,李四光成功摆脱国民党的监控。   解放后,国民党的败局已成定势,周恩来又托郭沫若给李四光写信,邀请李四光回国发展。当时中国的科研教育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对于李四光这样的研究人员十分欢迎。一九五零年,李四光成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按照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钻研中国地质情况。   新中国要发展核武器,这样才能保护自身不被西方列强欺负,但李四光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他回国时就带回来了探测铀矿的伽马仪,有了仪器,在中国大地上挖出了好几个大型铀矿能源,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的核武器原料能够自给自足,不受制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中国在世界上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个没有石油的国家,但李四光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觉得中国地大物博,肯定蕴含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保证这个信念,在大量研究了中国地形地势之后,李四光将目光投向了陕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预测性地指出这三个地方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果然,后来东北平原上的油田被挖掘出来,华北紧随其后。在这一点上,李四光对中国能源行业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 今天,在地震前,会有地震预报,这极大的拯救了很多人民的生命。而地震预报的概念就是李四光提出来的,在自己病危时,李四光还在研究邢台地区的地震,并希望对中国各个地区的地震做出预测。很可惜的是,这项工作还未完成,李四光就已经因病去世了,在他预测的地区里,有一个叫做唐山。   李四光为祖国和人民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爱国之心,虽九死其犹未悔。

/ 重大人物志

91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李四光:都是北大教师,因为“薪水”就能吵起来?原来还有这段故事 重大人物志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是我国著名当代文学家鲁迅所言,鲁迅先生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弃医从文的他从救人转为救人心。他常常用最简单故事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看起来普通甚至带着一些黑色幽默,实则都在抨击那个旧社会。与鲁迅同期的有无数的文学领军人物,李四光就是其中之一,他与鲁迅还是北大的同事。可就是这样两个又是同事、又同样优秀的文学人才,也争吵过。 相对闭塞的社交 以现在的目光来看当初的争吵,其实意义不大。究其根本就是两个时代不同了,特别是人际交往有质的不同。现在科技高速发展,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改变了曾经淳朴的生活,利益成为人际交往的核心。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与或直接或间接利益挂钩。 互联网的发展只是让人看起来亲密了,实则都是泡沫。尽管传统的交往繁琐、漫长,但却是真情实感。曾经那个书信满天飞的年代,可能见一面就是永别,相约见面更是十分珍惜。而且那时刚遇政权更迭,活着已是奢望,哪儿有那么多感情去算计他人。 鲁迅和李四光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因为个人利益争论,而是鲁迅对李四光的政治立场产生了误会,却又因为彼此之间信息不通畅、交流不便,被误会的李四光根本来不及解释,矛盾也就由此产生。 彼此性格相反又相似 谈起鲁迅和李四光两位先生的交往之路,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两人既是同事,便也认识,尽管他们涉足的领域不一样。那时候北大教师并不多,几乎人人认识,而反观现在的北大,一个学院的教师都可能不认识几个。 大概是那个时代新青年的特质,爱国之心溢于言表。也许是两人都肩负重任,都甚至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们要团结一致,在同一个学校任教的两人很快就认识的对方。但是遗憾是,因为通讯不发达,两人最终还是因为一些流言蜚语产生了矛盾,并且轰动一时。 李四光是一名地质学家,就具有明显的理科思维,理智清醒。而鲁迅作为拿笔杆子与入侵者战斗的人,情感细腻、血气方刚。就单从性格来说,两人就像是阴阳两极,互补不足。但巧的是两人又都是刚正不阿的行动派,这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上都不愿低头。 两人矛盾始末 两人矛盾之始源于一场关于“薪水”的闲话。当时鲁迅在《国民新刊》上发表《公理的把戏》一文,里面说到王世杰称北大教授不能兼职,兼职是违反校规的行为,应该被辞退。但是李四光在北大任教时还兼职图书馆管理员一职,却没有被抨击。 恰巧鲁迅就是被这王世杰批评的人之一,鲁迅就本就性子刚正,文人的血气方刚让他立刻在报纸上抨击,直接反问为何不点名李四光。于是李四光就这么被鲁迅“攻击”了。 李四光并不是个遇事躲避的人,但是理科思维发达的他在文字表达上有所欠缺,李四光担心自己发文回击很有可能有缺陷、连意思都说不清,这样反被鲁迅抓小辫子。于是他请了自己的好友——徐志摩来帮助自己写文章。 李四光也没有故意隐瞒,很多人都知道了。在发表的文章中,李四光对鲁迅提出的“身兼数职”没有反驳,但他也明确他现在的工资构成仅仅是图书馆管理员的工资,不仅如此,这部分工资中还有笔钱需要用来增添购买书籍以及学习用品。这也就反击了“拿多份工资”。 李四光的冤枉 也因为这件事,鲁迅和李四光反目。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两人本应该井水不犯河水,怎么会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闹得不可开交呢?鲁迅是一心为国的人,鸡毛蒜皮的事并不在乎。据此推测,鲁迅和李四光交恶最主要的可能是立场问题。 其实这真是个误会。其在鲁迅写过的众多反应社会现实的书中,有一本名为《记念刘和珍君》。他以一个学生为主角,隐射当时学生运动阻挠者的丑态。而他想讽刺的对象就是杨荫榆等。杨荫榆是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 杨荫榆尤其反对游行、示威、宣讲这种鼓动群众的行为。她不仅在学校中组织学生进行这些活动,同时向社会人士求助,确实有一定效果。但是耐不住学生热血沸腾的内心,很快杨荫榆的禁止行为就失效了。 学生运动开始达到高潮,甚至有学生去教育部要求罢免杨荫榆,与此同时,杨荫榆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将几名学生代表开除。这并不是结束,学生们与杨荫榆的矛盾还在升级。好在最后学校里的教学秩序又恢复正常。但是杨荫榆却离开了学校。 这杨荫榆想来想去,找了李四光的妻子。杨荫榆说她与学校闹了一点小矛盾,现在教育部抹不开脸面。但是只要李四光能够劝说这些学生原谅她,这一切就都好办了。一回到家李四光的妻子就告诉了他,李四光误以为就是芝麻大件小事,便同意了。 李四光的单纯让她陷入杨荫榆的圈套。等李四光陪同杨荫榆去向学生调和的时候,发现并不是如此。杨荫榆露出自己的本性,她嚣张地要求学生立刻停止演讲、游行。本以为一切就能过去,学生也会看在李四光等人的面子上听从自己,可结果却恰恰相反。 杨荫榆的算盘落了空,甚至学生对她的讨伐声更大了,甚至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也被教育部撤销。杨荫榆见状,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立刻回家躲了起来。而在另一边,报纸上已经将这件事报道了出去,直言李四光声援杨荫榆并加以抨击。 鲁迅看到这篇报道后误以为李四光是虚伪,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实鲁迅对李四光的偏见就是她帮助杨荫榆作和事佬这件事,但却不知道李四光也是被欺骗的,李四光心里很委屈,但是既然是自己做的就要承担后果,于是他再一次发表文章表明立场。 其实鲁迅和李四光的矛盾最主要的还是缺乏沟通,但凡鲁迅在发文前询问一下事情经过也不会发生这种事,只可惜在当时的社会,见一面实在太难。当然最后李四光还是稍占上风,毕竟他是被杨荫榆欺骗的受害者之一。但是一代名家在报纸上前后争论,仍然面上不好看。我们也许很容易就能看出,但是鲁迅和李四光却需要争论一番,好在最后李四光发文解释了杨荫榆事件始末。

/ 重大人物志

297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程地全:创办科技产业、科技园区与深化教育改革 重大人物志

1988年5月,在我们重庆大学倡议下,以我校的41家科技产业为基础,重庆市政府在我校所在的沙坪坝区建立了“重庆市沙坪坝科技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据1988年11月统计,“试验区”的科技产业已有147家,其中高校开办的有78家;总注册资金1071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021万元,其中技术性收入539.3万元,产品收入402.9万元,技术贸易收入77.8万元;正在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共236项,其中,高校系统114项。据1988年12月统计,我校的科技产业签订合同114项,总金额800多万元,研制新产品80项。“试验区”和科技产业的初步实践,开阔了我们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路,推动了我校的整体配套改革,促进了教学、科研的发展。

/ 重大人物志

461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程地全:以先辈崇高精神熏陶未来建设人才 重大人物志

阐述先辈崇高精神的教育意义,论述其育人的着力点,提出弘扬先辈精神应重在实效。 It expounds the educational meanings of the lofty spirit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revolutionaries, discusses its emphas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proposes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revolutionaries should emphasize practical results.

/ 重大人物志

299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李四光去世周恩来冒雨参加追悼会,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领导:同意(下) 重大人物志

李四光高兴地握着周恩来的手,仔细端详着。他们已经有好几年没见了。随后,李四光笑呵呵地说道:“总理,你好啊,看起来你比在重庆的时候胖了,说明你的精神很好啊……” 随后,他们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谈话。谈到地质工作时,周恩来激动表示,还没有人挂帅,就等你了!” 很快,李四光被任命为地质部长。在李四光的努力下,“中国贫油论”被击碎。在这之前,美国人曾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西北、东北也不会有大油田。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对此非常忧心,因为要建设新中国,石油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后来,在李四光的带领下,我们发现了大庆油田,以及后来的很多其他油田。 另外,李四光对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用地质学理论,通过自己带回来的伽马仪,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发现了一系列铀矿床,助力我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与氢弹。 李四光 除此以外,李四光还对中国第四纪冰川、地震预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后来,李四光身体情况恶化,周恩来得知后,几次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他一定要注意休息。 听到周恩来如此关心自己,李四光非常感动,越发不愿停下手里的工作。因此,即便他身患动脉瘤,依旧坚持奔赴地震一线,进行实地勘测。心心念念想要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面对亲友与医护人员的劝阻,李四光说:“你们就不要再阻拦我了!我是做这个工作的,怎么可以贪生怕死?” 不幸的是,1971年4月底,李四光的动脉瘤破裂。周恩来得知后,立即另外派出两名医生前去协助手术。尽管医生们竭尽全力抢救,李四光最终还是离开了。 5月初,周恩来冒着蒙蒙细雨,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参加李四光的遗体告别仪式。 一片哀乐声中,很多人在房前的院子里,面向小屋默默肃立。 郭沫若 哀乐声停止之后,作为主持人的郭沫若刚要开口说话,周恩来立即走上前来,站在扩音器前说道:“我要念一下李四光女儿,李林同志写的一封信,作为李四光同志的悼词……” 原来,当时相关工作人员没有给李四光准备悼词,周恩来得知后当场发火。 正好,周恩来当天早上收到了李林的一封信,便向中央其他领导提出一个要求:用李林的信,当做李四光的悼词。中央几位领导一致同意。 那封信的内容如下: 敬爱的周总理: 我父亲突然离世,使他未能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也来不及留下什么话,这是极大的遗憾。我作为他的女儿,觉得有责任向总理,并通过总理向伟大的毛主席表达他对党、对毛主席的无限忠忱…… 敬爱的周总理,我父亲也一直想要找您谈一谈我国科学工作的问题,但是,他想到您太忙了,不忍心打扰您。他总是想找一个机会和您谈一谈,他有很多话想说。 遗憾的是,他还没来得及讲,就去世了。在他的遗物中,我找到一个这样的纸条,上面写着: “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用。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走资本主义的陈腐老路…… 把地球交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煤炭之类的丰富资源,一概当燃料烧掉,不到几十年,我们的后代,对我们这种愚蠢与无所作为的行径,是不会宽恕的……” 周恩来 读到这里,周恩来停了下来。追悼会结束后,他走到门口,大声问大家:“刚才我读的内容,你们听清楚了没有?” 得知大家都听清楚后,周恩来语重心长的说道:“现在,就把任务交给大家了!李老的最后一段话,你们一定要记住。” 离开前,周恩来走到许淑彬的面前,紧紧握住她的手说道:“许姐,你要节哀,要保重身体!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李老的遗志……”

/ 重大人物志

97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李四光去世周恩来冒雨参加追悼会,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领导:同意 重大人物志

前言 1971年4月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因为发高烧被送进医院,此时的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虚弱而又焦急地拉住一位医生的手说道:“请你告诉我,究竟我还有多长时间,我好安排一下工作,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 遗憾的是,李四光先生的愿望没能实现。在说完这句话的第二天,他就不幸去世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对李四光无比关心、信任的周总理,万分悲痛。在那一瞬间,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了,这位坚定的爱国科学家,为国家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与牺牲。 拒绝国外优厚待遇:我来这里求学,是为服务自己国家 1903年,14岁的贫家孩子李四光,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由于成绩优异,李四光次年官费赴日留学。 在这里,李四光接受了更多民主革命的思想,因此走上革命道路。虽然学业繁重,但李四光经常参加集会、听演讲,并加入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是同盟会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人。 孙中山 因为甲午战争的惨败,国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痛楚。为了救国,李四光于1907年,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毕业后,年仅22岁的李四光,就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 但是,由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李四光气愤至极,愤然辞职,再次离开祖国,踏上求学之路。 初到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李四光选择了采矿专业。学习一年后,李四光觉得,中国没有铁矿,无法制造出造船用的钢。 所以,想要造船,还得先知道矿产在哪里,这就需要先学习地质知识。因此,李四光又转到了地质专业。 可以看出,李四光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出于国家需要。 经过几年的学习,李四光顺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他的英国导师非常欣赏这位来自东方,聪明又勤奋的学生,因此给他推荐了一个待遇优厚的工作。 李四光年轻时期 但李四光却果断拒绝,他说:“我来这里求学的原因,是要更好的为我们国家服务!”就这样,李四光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再次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 1920年,李四光被聘为北大地质系教授。当时中国地质学科的建设,处于从零开始的状态。李四光一边尽可能多地进行野外考察,一边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地质学人才。 1928年以后,李四光一直担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政府从南京迁到武汉,后又迁到重庆。 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代院长,要求其所辖的各个研究所,全部迁往重庆,否则就要停发经费,后续搬迁也不会再负责。 得知这一消息后,李四光及时阻止了搬迁。因为他觉得,想要为抗日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就要离蒋介石远一些。因此,李四光以重庆机关太多,广西比较落后,迁几个学术机关过去,对广西发展有好处为由,提出前往桂林。 李四光 对于李四光的这一提议,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并没有直接反对。 就这样,李四光在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带着全体职工以及家属,前往广西桂林。途中,由于条件艰辛,李四光过于劳累,导致心脏病复发。 但是,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医院可以救治。李四光凭借顽强的毅力,借用一家旅店的躺椅躺下休息,才有所恢复。很快,他又带着大家,继续赶往桂林。 来到桂林后,李四光根据抗战需要,火速开展考察工作,解决了我国的部分急需。另外,李四光还对铁、铜等矿产进行了考察。 1940年,李四光前往重庆参加一个会议。为了拉拢知识分子,蒋介石提出要宴请他们。李四光借口身体不适,没有出席宴会。 之后,李四光又接连两次拒绝了蒋介石的示好。恼羞成怒的蒋介石,准备秘密逮捕李四光。 蒋介石 好在,钱昌照提前得知了这一消息,并及时打电话告知李四光,让他赶紧躲一躲。李四光与家人和学生们商议过后,赶紧搬到一个清贫的小村子里暂住。 在这里,虽然生活越发困难,但李四光依旧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没多久,日军直扑桂林。形势危急之下,李四光又带着家人,辗转来到贵阳。 不久,贵州省独山县失守,贵阳形势吃紧,李四光又举家来到重庆,躲避战火。此时,李四光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心脏病再次复发,只能暂时休养。 得知李四光生活陷入困境后,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行政院长宋子文,先后亲自前来看望,并询问李四光一家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李四光全部婉言谢绝。 随着国民党反动派越发疯狂残害共产党员,以及爱国知识分子,李四光决定暂时出国避一避。 钱昌照 于是,当李四光被选为,1948年在伦敦举办的,国际地质学会代表后,他趁机带着家人来到英国。在这里,身患肺病与心脏病的李四光,一边休养,一边写作科学论文。 也是在这一年,他在英国发表了一篇轰动欧洲的论文——《新华夏海之起源》。 曲折回国路 1949年的一个深夜,暂居在英国的李四光,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打电话的人是李四光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告诉李四光,国民党外交部,已经密电其驻英大使,要求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不会接受共产党给他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否则,他们将通过英国,扣留李四光,并将他送往台湾。 原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周恩来就让前往布拉格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郭沫若,捎信给李四光,请他尽早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周恩来 另外,在李四光还在英国的时候,周恩来就提名李四光为政法办委员,并任命李四光为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 周恩来之所以如此信任李四光,是因为早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他就与李四光相识。他了解李四光,并坚信他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一定会回来为祖国作贡献。 当年的白色恐怖下,周恩来得知李四光陷入困境后,曾两次密探李四光。 第一次是在听说李四光夫妇患病后。当时,为了甩掉特务,周恩来专门选择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绕道来到李四光的住处。 周恩来到来后,发现李四光虽然身体不适,依旧坐在堆满书籍的书桌前静静写作,这让周恩来非常触动。 他对李四光说:“日本侵略者就快被赶出中国了,我们的胜利不远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就要搞建设了……” 随后,周恩来又向李四光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并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此次会面,周恩来给李四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四光 多年以后,李四光对家人说,他从周恩来的身上,感觉到了,中国有了共产党,就有了希望!此次会面,也让对中国未来充满迷茫的李四光,重新燃起希望。 没多久,周恩来再次前来看望李四光。这一次,周恩来向李四光提议,让他联合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建立自己的组织。周恩来的这一想法,与李四光不谋而合。 很快,李四光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联合中国其他科学工作者,创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后来,李四光前往英国,也是听从周恩来的建议。 因此,李四光收到周恩来要求回国的信件后,异常激动,立即准备回国事宜。 但是,朋友的这个电话,让李四光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本,李四光准备从英国乘船前往香港。但是,当时英国去远东的船很少,半年之后才能启程。他明白,之前的回国方案已经不适用了。 李四光与家人 放下电话后,李四光立即将重要的手稿、护照以及几件换洗的衣服,塞进一个小公文包里,并嘱咐妻子,将已经买好的船票退掉。 随后,李四光只身一人乘坐货轮来到法国。出发前,李四光寄出一封信,他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年来日思夜想的理想国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我已经启程回国……” 李四光离开后,国民党方面派人前来他的住处找他。李四光的妻子许淑彬谎称,李四光外出考察了。国民党方面信以为真,还拿出5000美元给许淑彬,但被许淑彬拒绝。 李四光到达法国后,又乘坐火车来到瑞士,几经辗转,他又来到巴塞尔,并通知妻子与女儿前来汇合。 接到李四光的消息后, 李四光与家人合照 将李四光之前写给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赐的那封信发了出去。信上,李四光表示自己坚决不会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同时,他还劝郑天赐看清形势,不要再帮国民党做坏事。 值得注意的是,离开英国时,李四光的女儿李林,正在英国剑桥大学进行博士论文答辩。因为形势紧迫,李林连学位证书都没来得及拿,就跟随母亲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周恩来得知李四光已经离开英国后,也在时刻关注他的安全。周恩来致电时任新华通讯社,驻布拉格分社社长吴文焘,要求其安排人员保护李四光回国。 但是,由于李四光绕道好几个国家,他们失去了联系。这个时候,外界有传言称,李四光不会回来了,已经去台湾了。 李四光夫妇与女儿 周恩来却坚信,李四光绝不会去台湾,他之所以还没回来,肯定是因为路上遇到了困难。因此,周恩来坚持等待李四光回来,再召开第一次全国地质会议。 还没有挂帅的人,就等你了 与此同时,郑天赐向蒋介石方面汇报:“李四光不辞而别,去向不明。”随即,国民党散布在各地的特务,接到命令,一经发现返回大陆“投共”的知名人物,立即采取必要措施。 为了保护李四光,周恩来委托叶剑英,前往香港进行接应。就这样,李四光一家在相关人员的安排下,从香港乘坐火车到九龙,平安回到祖国。那一刻,李四光虽然很是疲倦,但内心却非常激动。 住进北京饭店的第二天,周恩来就亲自前来看望李四光。两人刚见面,周恩来就紧紧握住李四光的手说:“李老,欢迎啊,欢迎……祖国需要你啊!” 叶剑英 李四光高兴地握着周恩来的手,仔细端详着。他们已经有好几年没见了。随后,李四光笑呵呵地说道:“总理,你好啊,看起来你比在重庆的时候胖了,说明你的精神很好啊……” 随后,他们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谈话。谈到地质工作时,周恩来激动表示,还没有人挂帅,就等你了!”

/ 重大人物志

101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美国在中国多次勘查寻找石油无果,为何李四光还坚信有大量石油?(下) 重大人物志

李四光在英国待了几个月,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欣喜若狂,决定再寻找其他办法回国。就在这个时候,凌叔华带给他一条坏消息:国民党的人得知李四光即将回国,已经在想办法阻挠,眼看就要扣押李四光了。 于是李四光顾不得太多,独自从英国转移到了法国,再想办法买到了一张意大利到香港的船票。事情办妥之后,李四光才接了夫人,两人从意大利乘船回国。 1949年12月,李四光就坐上了去香港的船。但是由于航线、政策等问题,他足足花费了5个月才抵达北京。漫漫回国路,丝毫不能动摇李四光报效祖国的决心,没能赶上开国大典,是李四光的一件憾事,但他也在这一次的回国之路上对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更深的理解。 倘若中国的工业再发达一点,交通就能更便捷,中国人想要回去,可以乘坐中国人自己的船、自己的火车。又何苦像他这样,辗转多地,历经千辛万苦,只为了回家? 石油!一定要搞定石油!李四光心中有这么一个信念,要解决石油问题,发展工业,把中国的轮船开到大西洋去! 回国后,李四光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毛主席满是希冀地问李四光,能否拿事实推翻所谓的“中国贫油论”?李四光用坚决的态度表示,能! 在政府的支持下,李四光很快带领一批工作人员开始了紧张的勘探任务。李四光坚信陆相地层也有石油存在,它们深藏在白垩纪的地层,这种地层的石头非常独特,是一种蕴含着油的砂岩。 这个理论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但是这是李四光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结果,他有着绝对的自信,也相信华夏大地上一定沉睡着能够让中华儿女迅速腾飞的宝藏。 1954年,国家成立了矿产勘探学会,开始了新中国的石油勘探工作,在李四光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人马走到全国各地,却始终一无所获。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李四光已经68岁,戴着厚厚的眼镜,仍然看不清石头的具体构成。三年的时间,没有对李四光产生丝毫的动摇。 他年近古稀,依然亲自带队,扒开一层又一层的岩层,细细察看每一块石头。有的时候队伍里没有水,李四光就亲自用舌头把石头上的灰尘泥土舔掉,舔到石头光滑发亮,再去分析有没有油存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这一年,工人们找到了李四光所说的含油砂岩。这一发现震惊了全国,这块小小的岩石,承载的是一个数亿人口的大国工业的命脉所在! 沿着这条线索,经过两年的仔细勘探,工作人员终于在松辽盆地发现了一个油田。这座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全国第一大油田,为新中国工业的腾飞提供了滚滚的源泉。 1960年,大庆油田大会战打响,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开发这座宝库。大庆油田也在短短几年内发挥作用,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层坚实的保障。 当年那些断言“中国是贫油国”的“专家”纷纷哑火,看着大庆油田的照片目瞪口呆,转而对坚持不懈的中国能源人钦佩无比。 03 且看这蛟龙腾海,嫦娥奔天的背后 李四光没有直接带领完成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但是李四光的论断为这一切的发生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他说,中国有大油田,外国人不信;他就搞研究、实践探查,沿着李四光指导的方向,油区、油田纷纷问世。 大庆油田只是一个开端,而非一个最终成果。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大批的新油田不断被发现。那些原本幻想以石油拿捏中国的国家,再也无法实现这个“美丽的构想”。 1971年,李四光因病逝世。他年少时,中国被人下了“石油病危诊断书”,他离开时,中国的石油已经闻名于世。他用短暂的一生,为新中国的石油铺设了一条坦道。 敢于质疑,敢于开创。这就是李四光能够改写所谓的“判决”的根源奥秘。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中国从来不需要其他国家指手画脚,论这论那。带着这个信念,李四光求学各地,四处奔走呼喊,出了研究室,就是报告厅,脚下踩的不是一层层岩石,就是一摞摞草稿。 关于大庆油田的真正“功臣”,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几人的说法和支持向来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在意从来不是谁发现、谁居头功,而是到底能不能找到,找到的有多少。李四光为中国石油所做的贡献不会被磨灭,他用自己的一辈子,把外国人丢过来的“贫油”帽子摘下,埋在了黑色巨龙的最深处。 今天我们看这繁华盛世:高铁穿梭,工厂轰隆,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不再是诗句;航母如岛,飞机穿云,林立高楼、通海大桥已成为事实。这一切璀璨光明的背后,当有李四光的呕心沥血、热情燃烧!

/ 重大人物志

257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美国在中国多次勘查寻找石油无果,为何李四光还坚信有大量石油?(上) 重大人物志

工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竞争力,而石油作为工业能源的命脉所在,一直是每个国家都在极力发掘争取的战略资源。因此,独立的石油开采是一件让人非常有安全感的事情。 而在上个世纪,中国一直处在“贫油国”理论的焦点,几乎全世界都认为中国并没有大的油田存在,尽管当时中国做了许多努力,但依然没有发掘出一座真正的大油田来击破这个谣言。 直到李四光挺身而出,凭借着渊深的学识、坚持不懈地勘探,依据李四光奠定的基础,中国人在自己家发掘出一座座石油田,让“中国贫油论”彻底沦为无稽之谈。 李四光究竟是凭借什么,大胆地论断中国有大油田,并真正发掘出来了油田,推翻了此前持续了几十年的国际专家学者的共同论断? 01 不信“贫油诊断书”,四海内外求真理 李四光出生于1889年湖北黄冈县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亲李卓侯是当地的一个私塾先生,从李四光记事起他就跟着父亲一起读书学习。 李卓侯对他寄予了非常大的希望,从小就教育他要为天下而学习,不求功名,只为百姓。为了激励他,李卓侯给他取名李仲揆,揆,在古代是宰相职位的代称。 李仲揆十四岁那年,孤身来到武昌考学,在填报信息时由于激动紧张,把年龄填在了名字一栏,眼看着就要交表,再换一张已经来不及了。他就把“十”改成“李”,又在两个字后面加上了一个“光”,从此李四光这个名字就诞生了。 李四光投身学习以后,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前往日本,后来又前往英国留学。周游世界不仅极大地增长了他的学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坚定了他学成归国,鞠躬尽瘁的决心。 1913年,李四光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 次年,一支来自美国的勘探队踏足了中国,他们打着“科研”的旗号,期望着在中国开采出一块大油田,好满足自己收敛资源的野心。这支采矿队来到了陕北地区,按照一般的石油分布规律推断,这里是中国最有希望存在油田的地区。 但是这支队伍在此地停留了数月,一无所获,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他们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技术是否精湛、行为是否合法,反而大肆攻击中国“贫油”。 远在英国的李四光听闻了这件事情,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地质的决心,他察觉到自己的学习会给祖国带来多大的助力,于是丝毫不敢懈怠。 1919年,李四光取得了硕士学位,并在蔡元培先生的邀请下来到了北大,在北大,李四光任地质系教授和系主任,教导有志向于此方面的年轻学子。同时,李四光还积极召集爱国地质学家,组建了中国地质学会。 就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前后,一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来到了中国,他的目的虽然不是直接探查中国的石油田存在可能性,却也与之相关:考察中国陆地的地质构造。 不久,一篇出自他手的文章就被刊登在全球范围内的多家报刊杂志上,这位教授断定,中国的陆地为陆相地层,因此并不可能有大量的石油存在。 李四光从来不信这个的。毕竟中华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其内部构造必然庞大复杂,绝非一个小小的“专家”在中国待上几个月就能一言断之的。 李四光在中国这段时间,不仅致力于打造新的中国地质学界,聚拢最优秀的一批地质人才,更是亲自前往了多个典型性地区,亲自考察了中国辽阔腹地的地质。 1934年,带着《中国地质学》知识的李四光再度离开自己的祖国,这一次,他并非是求学,而是授道。他要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地质远比西方学界认知中的要深邃,中国待开发的资源还沉睡在某个角落。 李四光从来不怕有人和他辩论,任何一个对中国怀着蔑视、轻慢态度的人在与李四光的讨论中都会败下阵来。这不是因为李四光的口才有多好,而是他有着实在的数据、信息、资料去证明中国的优秀。 李四光花了两年时间在英国的八所著名大学授课,都被当地的学者、学生一致肯定,极大地改变了当地人对中国地质的印象。 但1938年,又发生了一件“证明”中国是“贫油国”的事情。美孚公司,当时是世界最强的石油公司之一,也是如今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的组成之一。美孚公司内部也有许多人不相信中国“贫油”,于是他们申请了一些经费,组成了一支探查队。 遗憾的是,几个月的探查之后,这支队伍依然连一滴石油都没有找到,只能遗憾离开。而一次次的探查无果,似乎真的证实了中国并没有石油存在。 没有石油,工业发展从何谈起?倘若一直依靠进口石油,不仅代价高昂,成本极大,而且会被其他国家扼住命脉,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1939年,黄汲清带领中央地质调查所在中国发现了玉门油田。玉门油田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工业油田,当时全国95%的原油产量都来自玉门油田。但玉门油田的产量很有限,中国需要更大的油田! 02 历经磨难回祖国,一举摘掉“贫油”帽 关键时刻,李四光站了出来。他坚信中国存在大量的石油,只是目前缺乏勘探和开采的条件。于是他专注在这一个方面,潜心研究,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1944年,李四光在重庆大学开始了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方法为国家培养一批勘察石油的专业人才。李四光虽然身在重庆大学,但一直与国际上的地质学者有联系交流,这几年的潜心钻研让他受益匪浅,只等有机会就可以大展身手。 1948年2月,在国际上已经有了十足的影响力的李四光,受到了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的邀请。于是他带着夫人许淑彬来到了英国伦敦。 在伦敦,李四光一方面加紧自己的研究,一方面不断驳斥其他国家学者对中国的贬低。他不会因为别人对自己祖国的轻视就怒目以对,拍案而起,但他会用严谨而认真的语气,逻辑清晰的论证来推翻所有的谣言。 李四光虽然身在国外,但对国内发生的事情一直非常在意,对许多大事也了如指掌。偶尔他也会写封信寄到国内,为国内的同事们提供建议。 当时局势逐渐明朗,新中国成立在即,周恩来就想到了把钱学森请回来,开始着手勘探油田。于是趁着中国代表团去往布拉格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周恩来让郭沫若送给了李四光一封信,希望李四光能够早日归国。 李四光收到信件就立即开始着手操办回国的事情,但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在战争的背景下,当时回国的轮船必须提前一年预定。也就是说最好的结果是他现在订票,明年这个时候才能回去。

/ 重大人物志

149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祖国地质的拓荒人——纪念李四光院士逝世50周年 重大人物志

他是清朝的工科进士,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创立大地构造理论地质力学,对亚欧大陆东部山脉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之前的大地构造理论之一,对中国的能源、地震、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1971年李四光院士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图源:百度百科 璀璨的光环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黄冈,蒙古族,他身上有着众多璀璨的光环,“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他曾留学日本和英国,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他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李四光一家三院士 后排:左一李四光,左二许淑彬 前排:左一李林,左二邹承鲁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他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艰苦卓越的生平经历 他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即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等,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由于幼年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幼小的他内心充满着满腔的爱国热情。 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当两湖开办新学堂后,李四光便离开家园,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还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4年7月,李四光到达东京,入宏文学院学习。 青年时期李四光 1905年8月,李四光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推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1907年7月,他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 1910年7月,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第二年秋夏之交,参加清廷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获“工科进士”称号。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不久,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当时计算自己年龄还不太大,不如再读书10年,蓄积更多力量。1913年7月,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从而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W.S.包尔顿(Boulton)教授的指导下一面博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因此短时间内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字语言上提高也很快,英、日、德、法各国文字均可熟练运用。由于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当1919年考察欧陆地质后,接受了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于1920年5月回到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回国后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也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他声誉日著,很快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之一。1927年冬,应蔡元培邀请李四光南下上海,参加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止,抗日战争爆发前,仍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 1934-1936年,根据中英两国交换教授讲学的协议,李四光应邀赴英讲学,在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讲稿整理后在伦敦正式出版《中国地质学》,此书除英文版外,还有俄文译本和摘要汉译本。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英国李约瑟(Joseph Neebham)博士称作者为“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1936年回国途中过美国,在他的学生朱森协助下,对美国地质做了一次由东到西的实地考察,回国后住在庐山做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第二年“七七”事变,全国燃起了抗日烽火。李四光率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同仁,辗转内迁。 1938-1944年夏,李四光以桂林良丰为基地,依靠广西地方当局的支持开展了广西地质的调查研究,填制了广西地质图。并多次长途跋涉考察南岭东段地质,考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期间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还创办了桂林科学实验馆,亲任馆长,同时为战时研制必要的科研实验器材和仪器。1944年11月,由于日军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再度搬迁重庆。由于旅途过度疲劳,李四光病倒在沙坪坝,幸医疗及时,愈后健康显著减弱。1945年4、5月间,应重庆大学、中央大学联合邀请,向两校地质系师生作《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学术报告。这是他20多年来研究地质力学的第一次总结。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但是不久却出现了内战阴霾,李四光为此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1946年秋,李四光离开重庆抵达上海养病,此时他深感有祖国虽大,似乎难觅容身之地,待到1948年2月,借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偕夫人许淑彬乘船再度赴英,并经挪威接受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10月1日,李四光在英伦海峡之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特别兴奋。立即准备起程回国,为了摆脱国民党驻英大使馆的阻挠,独自化名先行,经巴黎至巴塞尔,等候夫人一道至意大利登轮,在海上漂泊数月于1950年4月6日经叶剑英派人接应,由香港到达广州,至此终于回到了祖国,5月6日到达北京,会见了中央领导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并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李四光回到新中国后,除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外,还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9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员。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直到1970年地质部改为计委地质局时才离职。 1952年为地质部成立揭牌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李四光被选为主席。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和国务院科教组组长,1971年4月29日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院士荣誉&贡献 1、提出蜓科鉴定方法 2、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3、创立地质力学 4、对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的贡献 5、石油的勘探和开发 6、地震预报 李四光先生 是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 杰出的地质学家 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 开拓者和奠基人!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李四光先生逝世50周年,时光荏苒,岁月长留。李四光先生用自己传奇一生为我们展现了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大写的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要向李四光先生学习,勇敢的站在时代前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努力奋斗,铸造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 重大人物志

258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李四光:近来地震不断,“四大地震带预言”启动?专家权威释疑 重大人物志

持续不断的地震,让一些网友担心:江苏是进入 " 震动 " 模式了吗?而一些网友口中的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 " 四大地震带 " 预言,是不是也启动了?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江苏地震台的相关专家。 淮安地震次数超额? 在正常活动范围内 △淮安金湖县地震 有数据显示,从 11 月 23 日以来,淮安地区小震不断,震级在 1.0 级 ~2.4 级之间。比如:12 月 30 日,淮阴区发生了两次地震,分别为 1.5 级和 1 级地震;1 月 6 日,金湖发生 1.8 级地震。 △江苏地震台高级工程师 杨云 那么,这些小地震之间有关联吗?江苏地震台高级工程师杨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金湖地震和淮阴地震,震中相距 40 公里左右,这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 小地震的发生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小地震的数量也非常多,全球全年能记录到的小地震约为 500 万次,仅有 1% 左右的地震人们可以感觉到,不足 100 次左右的地震会造成一定灾害。" 杨云介绍,在大家印象中,淮安是一个地震不多的城市,但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江苏地区尤其在一些重点城市和地区地震台站越来越密,地震监测能力在不断提高,更多的小地震会被记录到。" 以淮安地区为例,随着监测能力的提高,从 2018 年以来平均每年记录到 1 级以上地震近 20 次。" △江苏省地震台网 江苏开启"震动"模式了? 并没有, 江苏地震活动属于正常活动水平 2021 年 11 月 17 日,盐城大丰海域发生了 5.0 级地震。 2021 年 12 月 22 日,距盐城大丰海域地震发生不到 40 天,常州天宁区发生了 4.2 级地震。两天后,苏州发生了 1.0 级地震 …… △常州天宁区地震 近两个月以来,一涉及到地震的消息,公众就变得 " 敏感 ",很多网友问:江苏是要开启震动模式了吗? 杨云介绍,盐城大丰海域发生 5.0 级地震后,江苏省地震台网中心在原震区共记录到 15 次余震活动,常州的 4.2 级地震后,在原震区也陆续记录到一些余震活动,属于正常的衰减活动。 杨云说,江苏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弱。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小震(4 级以内)发生。" 江苏省地震台网每年监测到江苏(含江苏周边及邻近海域)发生的地震活动有 200 多次,而这些地震以小地震为主,震级较大的地震还是比较少的。" 杨云表示," 江苏陆地 2021 年 11 月记录到了小震活动 6 次,2021 年 12 月记录到 4 次,其实都在一个正常范围内波动。" 杨云请公众放心,安心生活。他说,江苏近期发生的地震是正常地震活动现象,公众没有必要对过于担忧,地震部门会密切关注各类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分析各类数据变化。 李四光曾预言我国有"四大地震带"? 没有,地震预测预报是世界难题 确实近来地震比较多。仅 1 月 8 日就一天两震,除了江苏泰州市泰兴市发生 1.1 级地震外,当天凌晨 1 时 45 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还发生了发生 6.9 级地震。 持续不断的地震让一些网友想到了地质学家李四光。有网友说,李四光早预言了我国的 " 四大地震带 ",其中有 3 条都震过了,只有郯庐地震带没动。还有网友说,新中国初期,李四光就预测中国 60 年内将有 4 次特大地震 ……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李四光真的做过这些预言吗? 现代快报记者查阅李四光在 1977 年出版的《论地震》一书,他在其中一篇名为《关于大力加强某些地区地震地质工作的意见》的文章中写道," 地震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尤其在一些重点建设地区,有史以来一般是地震强烈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许多地点,现在还陆续发生强度不等的地震。" 不过,在这本书中,李四光并没有提到 " 四大地震带 ",而是把我国的地质构造带,划为华北、西北、西南、中南、东北、沿海等 6 大区域进行分析。 " 实际情况是,李四光先生基于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特点等,指出我国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震带: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杨云说,这些都是从地质年代时间尺度作出的关于地震趋势的判断,并不是通常理解的地震预测预报。地震预测预报,到目前为止都还是世界难题。 曾和李四光共过事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李四光从来没有做过这种预测,没有说过 " 四大地震带 ",更没有预测过 " 四大地震 "。 那么网友们说的 " 四大地震带 ",是什么情况呢?现代快报记者也进行了梳理。 网友们说的 " 四大地震带 " 是我国众多地震带中的四条,均属于 " 华北地震区 "。它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地区的全部或部分。 1. 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 年山东郯城 8.5 级地震、1969 年渤海 7.4 级地震,都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上。 2. 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1679 年,河北三河 8.0 级地震,1976 年唐山 7.8 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 3. 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宜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等。1303 年山东洪洞 8.0 级地震、1556 年陕西华县 8.0 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 4. 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 年宁夏银川 8.0 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 杨云介绍,网友们口中的 " 四大地震带 " 中备受关注的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条北东向巨型断裂带。历史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确实发生过很多中强地震,说明它确实具备孕育强震的能力。不过,地震的发生需要一个孕育过程。 今后地震, 江苏居民也能收到预警信息? 2023年江苏全境实现预警能力 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原理,地震发生后,在公众接收到正常的地震信息前,地震预警信息捷足先登。而且,离震中越远,提前的预警时间越长。 那么,江苏的地震预警系统什么时候建好?未来,地震了,是不是居民就可以收到相应的预警信息? △江苏地震台研究员 王俊 江苏地震台研究员王俊介绍,江苏的地震预警系统,由国家和省政府共同投资建设,国家投资建设部分的主体工程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基本具备烈度速报能力。江苏省政府投资建设的部分正在关键建设阶段,预计 2023 年以后在全省范围内将具备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能力。 王俊解释,地震预警信息也不能随意发布。根据《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地震预警管理的决定》(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 69 号),地震预警信息将由省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统一向社会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 重大人物志

921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走进科学家 | 用“不相信”摘掉中国贫油帽,李四光和他的石油之路 重大人物志

他,倾尽毕生心血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他,提出“先找油区、后找油田”的理论 帮中国摘掉“贫油”帽 他,指导寻找铀矿 为“两弹”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他,就是中国地质科学奠基人李四光 今天,李四光诞辰130周年 立志科学救国 三易专业 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 是不愧于时代的无悔选择 在李四光的心里 作出任何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国家需要”! 1889年,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农村。在他5岁那年,甲午海战的惨败成为整个民族心中的伤痛,也让李四光在少年时代就有了学习造船的理想。 1902年,13岁的李四光孤身一人离开家乡,后被公费派往日本留学。在日本,16岁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会,成为最年轻的创始成员。宣誓仪式上,孙中山送了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这八个字。 1907年,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选学“舶用机关”。 1913年,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求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他选择了采矿专业。但一年后,他决定改学地质专业。因为他发现中国当时没有铁矿,没有铁矿就炼不出钢造不出船,只有学了地质才能知道矿产在哪儿。 从学造船到学采矿,再转学地质,这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国家需要”。 冲破阻挠 历时一年多终回国 辗转多国 冲破重重阻碍 只为踏上新中国的土地 1920年,李四光成为北大地质系教授,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到野外考察和基础理论研究中。1948年,李四光回到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此时的他已然是国际上卓有建树的地质学家。 1949年9月底,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仍在英国的李四光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被任命为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准备回国的李四光,听到朋友传来消息,说国民党政府要求他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新中国的职务,否则就要把他扣留送往台湾。 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先行离开伦敦前往法国,夫人随后出发与他会合。因为担心李四光夫妇的安全,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其回国事宜。 在欧洲,李四光夫妇先后辗转法国、瑞士、意大利。历时半年多,终于在1950年4月取道香港,踏上新中国的土地。 为新中国工业和国防建设“造血” 他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 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他的坚持 让中国摘掉“贫油”帽 1949年中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此前,美孚公司、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以及日本人都曾在中国寻找石油,但都一无所获。 可李四光坚持认为: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 1959年9月26日,无数人的目光聚焦在黑龙江省松基3号探井。6年求索,终于等到了工业油流的喷出。中国的工业由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血液。中国“贫油”的帽子被摘除。 在新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建设国防的年代,李四光为寻找关键原料——铀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通过自己从英国带回的一台伽马仪,指导“找铀队伍”发现一系列铀矿床,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门两代三院士 李四光曾说: “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 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 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 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 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 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 光明灿烂的前景 那么他的生活 就会多么丰满、愉快、生动和活泼。” 1971年4月24日,李四光住进北京医院。他叮嘱秘书带一份全国地图到病房,仍想争分夺秒继续自己的研究。5天后,他因动脉瘤破裂而去世。 在父亲的影响下,女儿李林因“国家需要”三次改行,参加了中国第一个“反应堆”实验、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材料工作试验、第一艘核潜艇材料试验,为祖国的原子能工业作出了贡献。而女婿邹承鲁更是投身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他和他的团队用了8年时间成功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1980年,继1955年李四光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之后,李四光的女婿邹承鲁和女儿李林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创造了一门两代三院士且都是全国政协委员的佳话。、 在为国家解决战略需求的岁月,李林和邹承鲁各自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回首走过的科学之路,李林曾感慨: “风华正茂时,我们两地分居;再聚首时,已是两鬓斑白。但仍然觉得,比起父亲那一代,我们要幸福得多,因为国家强大了,科学家可以更好地为国家工作。” 原标题:《走进科学家 | 用“不相信”摘掉中国贫油帽,李四光和他的石油之路》

/ 重大人物志

87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李四光:谁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我看外国人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重大人物志

何谓“第四纪冰川”?这是一个专业的说法。 在地球的发展进化过程中,由于气候变化等综合因素,曾先后出现过三大冰期: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冰期。 在每个漫长的冰期期间,大地会一直被冰雪覆盖住,待到许多年以后地球转暖,冰雪开始融化,形成了流动的冰川。 这些冰川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切削力,对地球表面造成深刻影响,形成了特有的地形地貌。 根据专家的推算,距今最近的冰期发生在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所以这次冰期称为“第四纪冰川”。 在欧美许多国家都发现了存在第四纪冰川的遗迹,而我国地质研究起步晚于欧美,在这之前,一些欧美专家也曾到我们国家考察,但他们浅尝辄止,然后就武断地下结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 而这个所谓的“定论”,也就在欧美国家的主导下,堂而皇之地载入了世界地质史册。 中国真的没有第四纪冰川吗?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从来就不相信这是什么“定论”!他有一句名言: “真理,哪怕只有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李四光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实事求是永远是他做事的准则。从事科研的路上,他从不被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束缚,而是按照规律去探寻尚未被掌握的真理和世界。 有人说,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非常少的,可能只有百分之几,甚至更少。从这个角度来讲,下功夫探索未知世界更显得十分可贵。 对于外国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定论”,李四光一直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个“定论”只是理论推断,缺少必要的实践验证。 李四光深知,要想推翻欧美专家所谓的“定论”,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他在从事地质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收集各方面的史料和实物证据。 1921年春天,乍暖还寒,李四光带着一些学生到河北邢台沙河县开展地质实习。 有一天,他们在横穿沙河盆地时,看见远处有一座不是很高的小山岭,走近后,他们发现这里有一些奇怪的石头,有的像西瓜,有的如磨盘,一些石头上面有明显的磨光面,还有一些模糊的擦痕。 这时的李四光陷入了沉思,这些石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从这里的地理环境看,不像是洪水冲来的,更不像是从太行山上滚下来的。 正当李四光陷入苦思冥想之际,突然,他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惊人的想法,莫非这就是古冰川的遗迹? 如果这些石头真的是冰川作用的堆积物,那就肯定能够在这些大石头上找到冰川的痕迹! 于是,李四光立即带领学生仔细地寻找,终于他们在一块半掩半露的石块表面发现了三组非常清晰、不同方向的擦痕。接着他们又在不少砾石的磨光面上,找到多处隐隐约约的擦痕。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让李四光和学生们异常兴奋!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他们开始了更加积极的探索。 1921年夏天,李四光在山西大同西南的口泉,发现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这条山谷长约几公里,其横切面呈U型。 李四光一下子被这个神奇的山谷吸引住了,不顾炎炎烈日,一头扎进山谷中开始研究, 经过仔细地观察山谷结构和石头上面的擦痕,李四光断定:山谷中带擦痕的巨大石块和卵石是由冰川造成的,这条山谷就是是典型的冰川U谷! 李四光采集了一些典型的条痕石标本辛苦地带回北京,特意去找当时在京的瑞典地质专家安迪生进行鉴定。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所谓的地质专家居然不屑一顺地将标本往旁边一扔,看都不看一眼地说道:“德国地质专家李希霍芬在中国做了30多年的考察,都没有发现冰川的痕迹……” 李四光心耐心地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指着自己带回来的条痕石标本说道:“请您看看这又深又长的条痕……” 安迪生的回答让人十分气愤,他轻蔑地说:“我们欧美专家没有发现的东西,你们中国人永远也不会发现!” 听后,李四光立即站起身,拿着自己的标本,头也不回就走出了房门,只留下一句铿锵有力的话:“我会让你们心服口服的!” 1922年5月26日,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大会召开,会上,李四光作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演讲,尽管李四光的演讲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晰,但与会的安迪生依然态度冷淡,对此不屑一顾。 在当时的地质学领域,安迪生有巨大的知名度和权威性,由他组成了一个“冰川现象”的圈子,把持着权威。 安迪生这样傲慢的态度,导致与会者噤若寒蝉,李四光单枪匹马无法冲破安迪生编织的技术藩篱。 即便如此,李四光也不会就此放弃,他反而更加全神贯注对冰川进行研究。 1922年,他撰写了题为《华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遗迹》的报道,文章在伦敦发表,完全否定了欧美专家一贯认为中国大陆不存在冰川的观点,在国内外地质界引起轩然大波。 然而,李四光没有止步已有的发现,他要找到更多、更加确凿的证据,让安迪生等人彻底服气。 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且十分努力的人! 1931年夏天,李四光带领北大学生到江西庐山开展地质实习。 苏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文人骚客的眼中,庐山是美景,而在地质学家李四光眼中,他却有个疑问:这样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带着这样的问题,李四光与学生们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调查。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庐山的一条山谷中,这里地形特点十分突出,山谷平坦,两侧的岩石却很陡峭,谷底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砾石,表面则有一些模糊的擦痕。 看到这些现象后,李四光不禁心想,这里是不是发生过冰川? 上天总是惠赐给那些有心者,过了几天,李四光在牯岭西谷发现了一块巨石,长达一丈五尺,凌空独卧,像一个孤独的英雄。 看到这块巨大的石头后,李四光内心沸腾起来了,这块石头与家乡的那一块何其相似呀! “家乡的石头”,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 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回龙山下张家湾村,他的家乡山脉起伏,丘陵遍地。在他的村子前面,有一块很大的坪坝,平时村民在这里堆柴、打场。 在这块平整的坪坝上,有一块巨石十分突兀地耸立着,它干干净净的,周围没有一块石头。它在这里多久了?没有人知道。 在李四光七八岁的时候,他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这里怎么会有一块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 父亲和爷爷都无法解释这个问题,只好糊弄李四光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时隔30多年后,在庐山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居然也发现了一块与自己家乡一样的石头,这绝不是巧合。 经过李四光反复观察和仔细琢磨,最后提出了明确的疑问:这两块石头莫不是第四纪冰川的漂砾?倘若如此,它们应该是随冰川漂流而来的! 1932年暑假,李四光再次来到庐山,在这里一住就是3个星期,他每天早出晚归,实地勘察每一个山峰和谷地,这一次,李四光他获得了更多的证据。 暑假结束后,李四光马不停蹄地回到了研究所,他认真分析整理这次野外调查的证据,得出一条结论: 庐山在第四纪地质时期,至少经过两次冰期,最后一次冰期历时最长。 接着,他又结合在庐山和其他山区的观察结果,总结出一条重要的意见: 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只有山谷冰川特别发育的山区,才有山麓冰川发生。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终于在李四光的主导下,找到了打开奥秘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1933年11月11日,中国地质学会 召开第十次年会,李四光在会上作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演讲,但外国专家仍然对中国有第四纪冰期持怀疑态度。 然而科学讲求的是实事求是!为了让国外专家彻底心服口服,在李四光的好友丁文江的大力帮助下,1934年春天,他们邀请在华外国地质学者到庐山参加第四纪冰川遗迹讨论会。 这就是1934年著名的针对冰川的“华山论剑”。 在当时,许多外国学者是带着民族主义和歧视情绪来到中国的,他们压根就没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放在眼里。 在这次讨论会上,尽管李四光条理清晰,旁征博引,并将大量的标本摆在眼前,然而,外国的这些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只好让你们开开眼了!”李四光低声说了一句。 于是,李四光带领外国专家登上了庐山的小天池,李四光指着小天池下的U形谷说道:“诸位请看,这就是冰川流动铲成的U形谷!” 一个名叫德日进的外国“专家”却指着U形谷下一道水沟说:“看到那条水沟了吗,这个山谷是以前的流水冲刷出来的,与冰川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李四光立即反驳道:“各位专家,请注意这条水沟的位置,它不在谷底,而是在谷底偏上的一侧,如果这个山谷是流水冲刷出来的,谷底应该成为V字形,为什么它现在是U字形呢?” 李四光一剑封喉,让外国专家无言以对,因为他谈到了问题的本质所在。 德日进心有不甘,诡辩道:“我是说,谷底十分宽阔,是被古代的流水冲刷出来的,而那条水沟则是被今天的流水切削出来的。” 李四光冷笑了一声,反问道:“古代的流水能冲刷出宽阔的谷底,而今天的流水倒只能切出一条深沟。请问,古代的流水和现代的流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德日进被李四光反问得十分尴尬,不再说话了。 以安迪生为主要代表的几个“傲慢派”外国专家再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但又不肯服输,场面一度十分尴尬,辩论是无法再继续进行了。 有几位欧美学者,在确凿的事实面前态度开始转变。诺林在看到石灰岩表面的条痕时,低声对李四光说:“假如在我们的国家,这就是冰川造成的遗迹。” 葛利普也私下承认:“这很像我在美国看到的冰川地形。”这分明已有了肯定的结论,但为了一个“势单力孤”的李四光,诺林、葛利普们还不敢冒风险,与更权威的安迪生唱反调。 李四光对此没有妥协,又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 1936年5月,李四光带领学生到黄山考察,在这里他们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确凿证据!李四光激动无比,回家后依然热血沸腾。 不久,李四光用英文撰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附8张照片,发表在1936年9月的《中国地质学会志》上,随即又送到国外发表,引起海内外地质学者的极大

/ 重大人物志

587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鞠躬尽瘁、坎坷从容的张文澄在重庆 重大人物志

张文澄(1915.9—1998.7),汉族,四川仁寿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在重庆工作、学习、生活了49年,先后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副秘书长,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为重庆的革命、建设、发展、改革呕心沥血,做出了一名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一、险象环生的地下斗争 二、参与地方政权建设 三、宣传思想战线崭露头角 四、逆境也要活出精彩 五、复出后高教领域的新开拓 六、人大工作的创新与突破 七、充满志趣与情怀的晚年岁月

/ 重大人物志

638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党史人物从书之一:张文澄传略 重大人物志

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党史人物从书之一:张文澄传略 谨以此书献给:为沙坪坝区革命、建设、改革、发展殚精竭虑,作出无私奉献的人!

/ 重大人物志

346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胡庶华——杰出的工程、经济科学管理先驱者 重大人物志

以新发现的史料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视角 ,对近代三任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 (1886~ 196 8)在中国管理现代化历程中的先驱活动进行了探讨和述评

/ 重大人物志

103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1971年李四光逝世,追悼会上周总理传达一条命令:江青要一切从简 重大人物志

说起大庆油田,就不得不提起李四光的名字。 众所周知,李四光是国际闻名的地质学家,曾为中国发现和建成著名的大庆油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可是1971年4月29日,这位伟大的地质学家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为了追悼李四光,周总理亲自参加了其追悼会。 那在追悼会上发生了什么呢? 为何江青要让追悼会一切从简呢? 江青 今天的简史档案馆就跟大家聊聊这段故事。 江青把追悼会改为告别仪式 1971年5月2日,周总理驱车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参加李四光的追悼会。 到达会场之后,周总理首先传达了江青等人的一条命令: 一切从简。 除此之外,尽可能将追悼会改为告别仪式,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过度悲伤和耗费人力物力。既然追悼会不再按追悼会的标准举办,那致悼词这个环节也就取消了。 不过细心的周总理还是不想让李四光的追悼会变得太过冷清,于是从口袋里掏出来一封李四光的女儿李林早前给他写的信。 郭沫若 因为事态匆忙,所以周总理并没有来得及征求李四光遗孀和李林的意见,而是询问了主持仪式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其他负责人,能不能读小林的信,借此来代表悼词。 郭沫若等人全部同意。 紧接着,追悼会开始,周总理也走到扩音器面前,用低沉的声音向在场前来追念李四光的人们表示歉意。 李林的信上详细叙述了父亲李四光人生的最后20年,以及生前留下的遗言,周总理有些不忍,可还是读了起来: 李林 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走资本主义陈腐的老路,把地球交给我们的珍贵的遗产——煤炭之类内容极其丰富的财富,不管青红皂白,一概当作燃料烧掉,不到几十年,我们的后代,对我们这种愚蠢和无所作为的行径,是不会宽恕的...... 读到这里,周总理已经是满含热泪,不禁想起了李四光曾经对自己说过,想多活几个月,能够完成他交给李四光的地震预报方面的研究工作。 李四光 可是如今,李四光的离开,让这件事情搁浅了。 接着,周总理准备继续读下去,可是看到信上的内容,周总理再也读不下去了。 因为信接下来的内容谈到了周恩来本人,这是一段李四光感谢周恩来和邓颖超的话,上面写道李四光觉得周总理对他自己要求太严格了,每天工作20个小时,每周7天,没有一丝休息,所以恳求周总理多休息。 周总理看着这段话,已经是流泪不止,但是周总理没有读,还是把这段话省略了。 李四光断然拒绝为蒋介石效力 不知不觉,周总理开始回忆起了和李四光的相交,那还得追溯到40年代了。 周总理 当时两人是在重庆认识的,不过周总理担心会给李四光带来麻烦,所以一直没有经常去拜访。 虽然两人接触时间不长,并且隔很久才会见一面,但是彼此却十分了解,往往一见面就能开始亲密的聊天,交换彼此对政治问题的看法。 谈话结束后,李四光常常对夫人许淑彬说道: “我从周恩来先生身上产生了一个最大的感觉,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这也难怪,当时蒋介石常常采用高压手段诱骗李四光去追随他,成为他的手下,可是李四光心境澄明,每次都拒绝蒋介石要求他在政府中任职的要求。 蒋介石 一来二去,蒋介石也怒了,周总理害怕李四光受到迫害,于是提醒李四光出国暂且避一避。 1947年,李四光带着夫人离开了中国,到了他曾经留学过的英国避难,恰好这时世界地质学会也邀请李四光参加次年的伦敦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所以蒋介石并没有起疑心阻拦。 1948年8月,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在伦敦阿尔伯特纪念堂召开,李四光在会上代表中国提出了一篇关于地质力学的论文,受到极大反响。 大会结束后,李四光忽然患上了冠心病,妻子也患上了慢性高血压,于是李四光决定带着妻子去英国南部海滨疗养地伯恩默思隐居。 李四光 与此同时,国内形势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消息开始频频传到国外,李四光也逐渐动起了回国的心思。 不久后,国民党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席代表陈西滢打来电话,要李四光发表声明,拒绝共产党政府提供的政协委员的职务。 原来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即将召开,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通过商议,也将李四光的名字列在了名单上。 所以李四光才会受到威胁,不许参加此次委员会,否则国民党将会通过英国当局扣留李四光,然后遣返回台湾。 李四光 赤裸裸的威胁! 但是李四光怎么可能屈服呢? 收到电话的当晚,李四光和妻子急忙收拾了几件衣服,赶到了附近的普利茅斯海港,乘坐轮渡来到法国瑟堡。 临走前,李四光留下了一封写给国民党大使的信,信上清清楚楚地表达了断然拒绝国民党的拉拢,更拒绝发表声明,他要参加共产党委员会,他要回国。 在李四光匆匆离去后的第二天,国民党果然派了特务前来李四光住所,企图绑架李四光夫妇。 李四光 真是万幸! 李四光回国后受到周总理的亲自照顾 1950年,李四光携带夫人前往瑞士,准备从瑞士回国。 5月6日,李四光夫妇终于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到了北京后,周总理亲自前往李四光夫妇下榻的旅馆探望,虽然周总理工作很忙,但还是抽出了3个小时与李四光畅谈。 后来的一段时间,周总理总是亲自前去探望李四光,照顾得妥妥帖帖,在一次谈话中,周总理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对着李四光说道: 周总理 “你有心绞痛毛病,是不是?肺病怎么样了?再也不用担心了,因为我们现在有了最好的医疗条件。” 李四光有些诧异,但更多的是感动,没想到周总理日理万机居然还能记得这些琐碎的小事。 而周总理之所以这样讲,也是因为周总理忽然想起了在十几年前重庆的时候,李四光因为付不起药费很少去医院看病,所以周总理才会担心李四光的身体。 后来在李四光准备上任的时候,周总理坚持让李四光去检查身体,李四光不愿意麻烦周总理,可是周总理依然坚持,没有商量余地,一定要李四光去体检。 周总理合影 除了李四光,周总理还主动提醒了李夫人,亲自建议李夫人也去检查一下身体,不要被高血压拖成大病。 周总理的关心,也使得李四光夫妇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 不久后,李四光就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52年8月,李四光又成为了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部长。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周总理的帮忙,毕竟是因为周总理大力支持组建地质力学研究室以及地质勘探工作,才有了如今的一切! 李四光蜡像 因为工作繁忙,李四光常常是大小病缠身,甚至有一次直接晕倒在工作场地,于是李四光住进了医院,而周总理也是常去探望。 在一次探望中,周总理忽然想起了入党的事情,于是开门见山地询问道: “老李,这么多年未见你向组织提出过入党申请,不知你对参加共产党有什么想法?” 李四光摇了摇头,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周总理笑了笑,一再让李四光大胆直言,李四光这才透露真实原因: 原来是李四光觉得自己在旧社会的时候,没有主动投入革命队伍中,因为觉得缺乏觉悟,实在惭愧的没脸加入共产党。 周总理 周总理握紧了李四光的手,这又算什么呢?爱国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李四光摇了摇头,接着说自己已经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实在是没有资格入党了,就算能入党,但是也起不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更何况,自己距离共产党的标准还差的很远啊! 周总理笑了笑,鼓励地说道: “现在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需要知识分子为党工作,你可以考虑考虑,和地质部党组,科学院党组的负责同志谈谈自己的想法。” 有了周总理的支持,彻底打消了李四光的顾虑,不久后,李四光便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 毛主席与李四光握手 1958年,李四光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直到1971年去世,这13年里,李四光总是能为祖国做些有益的工作而感到欣喜,为党和政府对他的帮助和支持感到感恩。 对于李四光来说,这些年来没有一丝遗憾,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李四光终究是没有全部完成周总理交给他的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这或许是李四光一大憾事。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上,做错的事情,永远要比做对的事情多得多,所以人生永远是盈利的。 更何况,是李四光这样伟大贡献的一生呢?

/ 重大人物志

92 浏览  ·  0 赞
1...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