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伦敦1月11日电专访: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将获得更广泛认可——访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教授熊榆
新华社记者邓茜 温希强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教授熊榆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很可能会在未来5年内成为引导世界发展的风向标,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将获得更广泛认可。
熊榆表示,对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专注于经济发展与解决人民群众困难是当务之急,而中国无疑是发展中国家的榜样,为各国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提供了思路。
在他看来,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中国经济、政治及社会的稳定是一个巨大优势,应该牢牢把握这个优势。
“稳定是一个国家能给予人民的最大福利。只要保证了社会稳定,那么科技发展、产业升级、社会内需的充分调动就会使得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成为必然。”他说。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如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英国“脱欧”等。而近年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熊榆指出,如今更多国家希望与中国合作,以降低本国发展的不确定性,比如英国就期望通过与中国紧密协作来减少其在“脱欧”进程中遇到的经济波动。“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就像是给了世界一颗定心丸,世界需要一股维护开放自由、促进全球共同进步的中坚力量。”
熊榆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大幅提高,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传统的发展方式将不可持续,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催生新的产业来推动经济继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就此说,这充分体现了其辩证性、针对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为中国经济转型定下了正确方向。
对于中国提出今后要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熊榆表示,三大变革相辅相成,形成中国经济当前和未来数十年长期发展的大方向。
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推动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希望加深理解,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中国的国际‘粉丝’数将继续扩大。”熊榆说。(完)
/ 重大人物志
全子一(又名全学道),1928年9月23日出生于四川省蓬溪县常乐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电视技术专家,从50年代起,从事彩色电视传输制式研究工作。他提出时分制(斗链制)彩色电视制式,卫星电视传输制式等,有突出建树。他主持研究的34Mb/s彩色数字电视编解码设备,实现地下核爆炸现场视频传输做出重要贡献。
个人履历
出身
全子一(又名全学道),1928年9月23日出生于四川省蓬溪县常乐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有弟妹各1人,均在10岁前先后夭折。从小喜欢读书,以实现摆脱贫穷的梦想。
1942年考上离家三华里的私立崇文中学初中,因成绩优秀免学杂费,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该校不交学杂费,并免费提供吃住,读完三个学期考上重庆大学电机系电讯组。困扰他的仍然是费用。该校系国立大学,学杂费很少,住宿由学校提供,主要费用是伙食费,批准他为半公费,每月伙食费1块银元,即便如此,家庭负担也重,仅靠母亲和祖母纺线和养猪的收入供给。
经历
1950年夏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先后在重庆成都电信局实习,1951年5月分配到成都电信局工作。1952年秋,调到张家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学习俄语,后来参与翻译苏联通信大学的教材。1954年春调回北京,参加北京邮电学院的筹组工作。1955年到1957年期间在清华大学进修,向苏联专家学“发送设备与电视技术”等课程。
在北京邮电学院(现改为北京邮电大学)工作这段时间,主要从事无线通信与广播有关的电视以及多媒体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并于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1965年期间,新中国大力提倡科技创新,在超英赶美的号召下,在孟贵民院长的关注下,学校把电视作为重点科研项目之一,教研室组织了对模拟电视和彩色电视系统的研究,全子一是主要参加者。1958年朱德总司令参观了该校研制的模拟黑白电视系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项成果是国内第二个成功研制电视硬件演示系统的单位。
1969年-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子一参与了北京市下达的越战中反美导弹的雷达系统研制,与白金榜完成了该系统中定时显示部分,经实验证明该系统反响尾蛇导弹获得可喜的效果。
1970年至1977年期间,我国提出研究自己的彩色电视制式(模拟传输标准),全子一率北京邮电学院彩色电视制式研究小组参加了国家的制式攻关组,后期他提出的时分制(即斗链制)方案被列入全国制式研究的国家计划,与周继鑫等作出了硬件演示系统,提供给国内同行专家评审。
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是地面无线传输电视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用通信卫星传输电视,对于PAL制、B.D.D2-MAC制电视哪一个作为卫星传输标准在我国科技界存在较大的争论。因此,他研究卫星传输电视的制式和最优传输参量。1981年主持并完成“电视卫星传输制式及其最优化参量的计算机仿真”大系统研究,该项目的理论结果与国家组织的实际测量相差很小。1989年获得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广电部将D2-MAC制电视作为卫星电视传输的标准。
全子一注意到数字传输的一系列优点,并关注图像的数字压缩前沿研究,分别承担国家七五攻关项目:“34Mb/s数字彩色电视传输设备”以及国防科工委的《34Mb/s数字电视设备》,此项研究与国际同步进行,是一项探索性课题。全子一、董旭、门爱东等于1990年完成硬件系统。由于国际上电视数字压缩尚无标准。他们在数字压缩研究与应用上走在国际的前列。在此期间被评为教授、博导。
成就
1990年代期间,国际上相继出台电视(图像及伴声)信源编解码压缩标准,比如,静止图像的JPEG标准,低码率的H261标准,以及大尺寸活动图像压缩标准MPEG2,这些标准奠定了通信中多媒体的应用。此时,国际上数字电视研究沿着标准化,工艺上的小型化以及各种应用研究发展。全子一即时把研究关注在电视高效压缩编解码小型化硬件实现和它的应用上。
1993年至1995年,他主持了邮电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8Mb/s数字电视编解码器的研究。
1994年参加了叶培大教授领导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国家重大产业工程”论证,全子一教授为主要起草人。1993年-1995年承担了“八五”科技攻关子课题“HDTV信道编码及调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研究”,所有这些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研究成果
他研究成果较多,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级及国家科技进步奖共六项。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著作方面,编著大学本科用教材:电视学(1960年编)、电视学基础(1985年)、数字信号处理(1988年)以及研究生教材:数字视频图像处理(2005年)、图像信源压缩编码与信道传输理论(2006年)。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70~80篇,培养博士生40人左右,硕士生60人左右,现为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的会士。
简历
1928年9月23日 出身于四川省蓬溪县
1946年——1950年 重庆大学电机系电信组
1950年——1952年 重庆电信局实习,成都电信局工作
1952年——1954年 张家口军事通信工程学院学俄语
1955年——1957年 清华大学进修
1958年—— 在北京邮电大学(前身为北京邮电学院)工作
1958年——1966年 任教研室主任,讲师
1974年——1977年 任北京邮电学院科研处处长
1978年——1985年 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86年—— 任教授
1990年—— 任博士生导师
/ 重大人物志
李虞庚同志1929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7月重庆大学采矿专业大学毕业并参加工作,195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获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在玉门矿务局、大庆油田、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单位工作。曾任玉门矿务局地质勘探处副处长,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副指挥、总工程师,大庆市局党委副书记、副市长、副局长、总工程师、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石油工业部副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工程师等职务,1996年12月退休。因病于2012年11月7日逝世,享年83岁。
/ 重大人物志
刘兴才,石油地质勘探专家、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地学期刊《复式油气田》的创办者、胜利油田地学开拓者促进会主任委员、科胜傅达地球物理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胜新石油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个人简介
1954年6月,从重庆大学地质系石油天然气普查及勘探专业毕业后,投身石油勘探工作。从80年代初起,任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副指挥、副局长兼总地质师,主持胜利油田勘探工作,组织力量深入探索"胜利石油地质大观园"的基本规律。
个人成绩
他首次提出"济阳坳陷是一个油气区"、"济阳复式油气区中,成油条件最好的东部是一个不同层系、不同类型、不同成因的油气富集的复杂地质体";提出了"陆相盆地多元复合成烃模式",率先论述了"富集生油层"和"'低熟烃'的成烃机理",突破了法国地质地球化学家蒂索提出的"分散有机质干酪根热降解"理论,丰富、完善了我国的陆相生油理论。他首先提出了"济阳坳陷不是无油可找而是大有作为"的论断,提出了"三类三十块"有利含油气区勘探方案,同时总结了复式油气区勘探开发浑然一体、滚动前进的程序、方法和技术。1984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1985年,他作为主要完成者(第三名)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与实践......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指导应用复式油气区勘探理论和多项新技术,高效勘探、开发了储量2亿多吨的孤东海滩油田等一批大、中型油田,使找油领域向滩海、海洋、外围和深层扩展。为全国石油年产量保持一亿吨以上,实现石油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5年退休后,担任胜利油田地学开拓者促进会主任委员和科胜博达地球物理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胜新石油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还主持创办了《复式油气田》地学期刊,开辟了培养地学科技人才的新阵地。
1995年10月,他以中方主席身份,主持了"中国、东南亚湖相盆地油气勘探国际学术讨论会",加强了同国际石油地质界的学术交流。他积极组织胜利油田青年专家与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离退休专家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继续为发展石油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贡献力量。
/ 重大人物志
凝聚土木七十载,薪火传承向未来。虽然疫情暂缓了重逢的脚步,却阻挡不住相聚的热情。2022年12月3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院70周年纪念大会通过线上方式隆重举行。重庆大学党委书记舒立春发表视频致辞,重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树新发来寄语视频,重庆大学原党委书记祝家麟,重庆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刘汉龙以及海内外各兄弟院校发来祝贺视频。大会由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符音主持。
/ 校园活动
4月9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即将打响,来自国内外高校的6支参赛队伍将同台竞技、一决高下。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中国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展示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以及世界大学生交流互鉴、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全球盛会。本届大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委会同重庆市政府主办,重庆大学承办。
/ 校园活动
复兴民族 誓作先锋——重庆大学2023新版宣传片
/ 学校宣传
砥砺报国之志 勇攀科学高峰——对话光电工程学院尹国路教授
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沙龙”
/ 讲座讲坛
孤独但灿烂的科研路——对话化学化工学院勾茜教授
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沙龙”
/ 讲座讲坛
生命科学与未知世界的探索——对话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邓伟
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沙龙”
/ 讲座讲坛
校工会举办庆祝三八妇女节“启航新征程,展现新风采”美丽虎溪健步行活动
时间:2023.3.8
地点:虎溪校区
3月9日下午,由校工会举办的庆祝三八妇女节“启航新征程,展现新风采”美丽虎溪健步行活动在虎溪校区体育馆前广场拉开帷幕。来自全校42个分工会的2000多名教职工参加了活动。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王时龙出席活动并致辞。他向全校女教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对女教职工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女教职工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进取精神为学校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希望女教职工通过此次活动愉悦身心、加强交流,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健步行活动在离退休模特队表演、教职工太极拳表演、女教职工旗袍走秀及热身活动后正式开始。在由奥运冠军李雪芮、世界跆拳道冠军任珂、世界健美操冠军周任洁、世界女子重剑冠军秦雪、全国羽毛球冠军吉淑婷等人组成的教职工冠军团引领下,参加活动的教职工从体育馆出发,经东大门、图书馆、缙湖、植物园、一教学楼,再走回到体育馆。校工会沿途设置了服务站为老师们加油鼓劲。教职工以分工会为单位结伴而行,沿途观湖中天鹅锦鲤,赏园内新叶繁花,洁白统一的服装在绿树红花与湖光山色间更加亮眼,自然风光与伊人倩影相映成趣。大家一路欢声笑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尽情拥抱春天、分享快乐。
本次健步行活动是校工会主办的庆祝三八妇女节系列活动之一,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能够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中抽出时间集体健步校园,既亲近了自然、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又加强了交流、增进了友谊、凝聚了力量。校工会作为教职工的娘家人,始终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坚持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等多种途径,不断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幸福感,引领广大教职工启航新征程、展现新风采、建功新时代,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 校园活动
青藏铁路、西电东送、三峡工程……国家多个重大工程的输配电数据都从这个实验室获得。他们自主建立了全球唯一的能源装备自然覆冰试验基地。他们如何保障千万条电力线路安全运行?又靠什么取得世界前沿的先进研究成果?《重庆专访》特别策划“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秘”,今天带您一起走进重庆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小档案: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获批建设,是国内外在“材料-组件-装备”全链条系统研究输变电装备安全可靠性的研究机构,实验室在装备绝缘设计、在线监测、国产化研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引领了超特高压输电装备外绝缘设计,推动了我国输变电装备从“预防性维修”向“状态维修”的变革。
/ 学校宣传
你知道第一台国产工业CT诞生在重庆吗?
为什么是他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把理论变成产品,他们用30年探索出的经验值得借鉴。
《重庆专访》带你走进重庆真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和总工程师刘荣一起聊聊“研发往事”。
对文科生来说,直观的图像最能解释抽象的概念,第一次接触工业CT,刘荣教授随意展示的几个场景,就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而那些不为人知的研发故事,也伴随着他的娓娓讲述,渐渐清晰起来,并透露着某些启示的意味。
重庆电视台 田园:
刚刚我们聊天的时候,您一直在说卡脖子这个问题,是不是您对这个事情特别感同身受,为什么我们要研发工业CT,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背景,您可以介绍一下这个背景。
重庆真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刘荣:
(80年代)我们国内有单位向美国订购了工业CT,在国外已经发货到天津港口的情况下,美国那边不让下货了,说不给我们,就给退回去了。
当时,我们的产品又需要工业ct来检测,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相关的科研院所、学校,就是组成了很多团队,开展工业CT原理、技术以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田园:
为什么是我们这个团队做成了这个事情?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团队的构成和背景吧?
刘荣:
我们这个团队是由重庆大学六系一馆组建的,团队涉及到工业CT相关专业领域,包括物理、电子,计算机、控制、机械以及数学,还有为我们专门收集各种资料的图书馆,就是叫”六系一馆”,基本上那个时候团队的老师都没有教学任务,纯科研,这在学校历时上很少见,老师没有教学任务是很困难的,所以学校领导眼光也是很长远的。那个时候我刚毕业,我印象中上网好像都才开始,网上也没什么东西可查,所以当时老专家们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在1993年做出来第一台可以实用的,真正能够检测用户产品的原型机。
刘荣:
在1994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发射卫星连续出了几次事故,都没成功,专家就找原因,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也是科技部的专家在一起开会,说重大在研发工业CT,看看能不能让他们检测一下,当时他们就把火箭上的元部件拿过来,让我们检一下,一检,果然发现来问题。
田园:
当时看到我们的产品真正能够去帮到这些企业,检查出肉眼不可见的问题的时候,您是什么样的心情?
刘荣:
这个很高兴啊,从看不见的射线,最终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图像,而且这个图像跟我检测的东西能够一致。这个时候是所有科研人员最高兴的时候,这是一种劳动成果,一种技术的成就。
往事如昨,回忆起来的都是闪光的日子。2009年由重庆大学ICT中心技术团队等多方发起的真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像刘荣一样,以多重身份在教学、科研和公司管理中自由切换的复合型人才也更加得心应手。
田园:
我们公司应该是脱胎于重庆大学的一个研发中心,是不是意味着在这个地方上班的员工也很可能在重庆大学继续任教?
刘荣:
对,没错的。我们有一部分员工现在还在重庆大学担任着教学任务的。
田园:
也有老师是全职下海在公司工作的?
刘荣:
有部分是全职下海,有一部分是一边带着学生,然后一边在公司参与一些科研。
田园: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现在团队的一个运行模式,是叫产学研一体化吗?
刘荣 :
准确来说应该叫学研产用一体化。虽然它一开始是以科研团队的形式成立,但是它瞄准的是实际应用,而不是单纯的一种科学研究。有些技术开发,如果咱们团队不具备的,可以委托学校另外的专业团队来做开发。另外,咱们公司也非常支持学生,包括老师参与进来,给他们提供一种兼职实习的环境,而且给予一些津贴。
田园:
你们公司的这种学校氛围还是很浓,比如说这柱头上都挂的是科学家。
刘荣:
我们挂的是两类榜样,一个是科学家,一个就是实业家,既要做科学研究,也要做成可用实用的产品。刚才咱们看到的微焦微纳CT,那个技术是很难的,就是要明察秋毫,小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现在不同的用户,它要检测的产品,不管从大小、形状、材质,还有它所要检测的关注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定制化,开发满足产品所需要的这样一个检测设备。
田园:
您觉得现在制约我们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因素是什么?
刘荣:
一个是方向,首先你要做什么事儿,这个事儿跟国家的需求是不是合拍的,还有这个事儿能不能长期去做?第二个是自己是不是真心想把这个事给做好,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不管是技术上的难度,还是待遇上的不足,你有没有带着奉献的这种想法。
田园:
如果您当初没有参与到这个项目,您客观评价,你的发展可能和现在是两条路径吧?
刘荣:
对,有可能差异很大,如果没有参与到这项工作的话,有可能做得不那么专一了,有可能今天做这样一个课题,明天做另外一个课题,没有现在这种持续性。你可能知道很多,但是每一项都不精。
/ 学校宣传
10月31日下午3点37分,梦天实验舱搭乘长五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在这次发射中,由重庆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对构齿轮传动”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继问天实验舱之后,这项技术再次在航天领域大显身手。
“对构齿轮传动”技术,是梦天实验舱对日定向装置中的重要一环。据介绍,受太阳入射角和空间站飞行姿态的影响,实验舱太阳翼的发电效率会因时段不同、姿态不同而产生相应变化。而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兵奎团队历时8年研发的“对构齿轮传动”技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秘密武器”。
“阿尔法机构的对构齿轮,主要功能就是保证梦天实验舱的太阳翼在太空中24小时不间断对日定向,从而实现最大的发电效率。”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兵奎说。
陈兵奎表示,“对构齿轮传动”技术具有突出的误差适应能力和较高的承载能力。未来,这一技术除了继续“上天”,还有望不断“落地”。
陈兵奎透露,他们也想把这项技术推广到轨道交通,比如说地铁、高铁的转向架驱动系统上面。另外,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智能智慧窗帘、汽车的传动装置上面等,也都可以用到。接下来,他们就将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研发的工作和产业化的工作。
/ 学校宣传
近日,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空天地网络互联与信息融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晓衡接受重庆电视台采访,对重庆市大力发展卫星互联网产业发表看法。
他指出重庆希望做大做强卫星互联网产业,一方面是积极相应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更重要的是卫星互联网产业属于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战略新兴产业 涉及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及卫星运营等多个环节,被视为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引擎。
他强调大力发展卫星互联网产业,必将与重庆现有的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实现高度融合发展,还可以壮大北斗产业,带动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的同步发展,对推动重庆市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日前,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市将创建国家级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到2030年建成卫星互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空天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主阵地、原始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集聚地、应用服务新高地。
/ 学校宣传
【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的最根本途径】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新型储能发展步入快车道。重庆卫视《重庆专访》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听他畅聊在“双碳”背景下,关于能源转型的探索和思考。
/ 学校宣传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梁沛祺:科研之路不分大小】他是来自香港的年轻教授。他选择了一条鲜有人问津的科研之路。在外求学20载,人生和事业找到归处。重庆卫视《重庆专访》对话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梁沛祺,看“紫荆山茶相辉映,长江香江共奔流”。
/ 学校宣传
【对话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聂百胜:我们是“地下”科技工作者】水滴石穿,不需要千万年;二氧化碳也将不再是“温室效应”老大难。重庆卫视《重庆专访》走进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看这群“地下”科技工作者,如何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 学校宣传
【卓越工程师要针对真问题做真研究】2022年9月22日,由重庆大学与两江新区、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共同建设的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5天后,包括重庆大学在内的10所985知名高校进入了“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单位名单。重庆卫视《重庆专访》对话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刘汉龙教授,聊聊他们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规划和未来。
/ 学校宣传
【有些大国重器的灵活关节在重庆诞生】它们是大国重器上一个个灵活的“关节”,既要耐用,又要精确,突破产学研边界,解锁一个又一个难题,重庆卫视《重庆专访》带你走进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感受机械传动的魅力。
/ 学校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