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半年艺术学院高华老师课程读书分享会从2019年开始在虎溪馆展览厅视听小厅每月举办,旨在共读一本书,分享与交流书中传达的哲学深意,启迪艺术思维
/ 讲座讲坛
为支持和发展重庆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工作,艺术学院“面向高原牧区儿童的公共美育实践与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组与“看见温暖高原公益及文创开发”项目组,于重庆大学虎溪图书馆一楼展厅进行艺术成果展。
艺术展分成三个部分的内容:一、藏区儿童公共美育作品;二、援藏项目纪录视频;三、文创设计作品;四、援藏公益课程艺术家邀请作品;五、志愿者花絮。
展览项目背景:艺术阳光志愿者与创新创业项目组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行动,在西藏高原的乡村建立了三个乡村图书室:拉萨次觉林村、那曲斜尼村、昌都老江达村。朗卓团队和看见温暖文创团队的志愿者踏上藏区各个儿童图书室,开展公共美育课堂。两团队分别受重庆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
艺术阳光SOLART志愿者团队十年以来持续进行公益艺术公教项目,长期践行于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公共美育教育领域。这次展览为艺术阳光支持主办的成果展之三(2012年“推开一扇窗”艺术展,黄桷坪序空间;2016年“为爱护航”黄桷坪102艺术空间)。
展览时间:5月15日——5月28日
展览场地支持:重庆大学虎溪图书馆一楼展厅
展览支持:艺术学院
展览策划:高华、刘芳兵
展览助理:綦格一、刘娟、叶子旋、张策涵
展览布展:嘎措、格桑、白姆、郭子维、张怡钰等
邀请艺术家:袁潇、汪洋、高华、陈洪波、刘伟
/ 合作交流
为促进重庆大学“数字记忆”项目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建设,实现共建共享,6月14日下午,在重大文库以视频连线北京的形式召开了重庆大学“数字记忆”一期子项目需求说明会,来自信息化办公室的副主任汪培术、江成华、马英杰;图书馆的馆长杨新涯、副书记李炜、刘芳兵、文佩丹、刘永毅、王宁;北京爱迪科森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尚武、产品运营总监肖啸、数字记忆项目经理刘晓东、数字记忆技术负责人刘贺、开发工程师生昕、测试工程师倪浩南、产品助理孙丽参加会议,会议由数字记忆总管刘芳兵主持。
北京爱迪科森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记忆项目经理刘晓东以PPT的形式介绍了重庆大学“数字记忆”一期的项目需求与进度,介绍了对数字记忆的理解和项目概述、一期子项目四个模块的建设方案、实施路线等,以任正非、电气学院等实例介绍了人脸识别,知识图谱,关联与链接等技术应用实施路线。
会议对项目需求提出了以下意见:
1.平台的资源采集加工是一项长期的服务,因此在资源开放、保存上要注意意识形态,相关的监控功能要有并逐步完善。信息化办公室已经建成了数字资源平台,与数字记忆资源库功能有所重叠,在不重复建设的原则下,下一步提供平台入口、账号,由爱迪科森公司进行调研,做相应的对接。建议记忆类资源按人物身份划分(专题库建设)。另外在需求说明书上要加上与重庆大学学术成果总库的对接。
2.数字记忆知识库建设方面,信息化办公室可以提供在校师生的基本信息及2008年以后的校友基本信息,其余的校友信息图书馆需要联系校友总会和档案馆共建共享。机构库方面,信息化办公室马上要上线学校的组织中心平台,下一步要推到各二级学院自己填入相应信息,数字记忆的机构库可通过接口调用相应信息,同时通过自身系统对史料、口述历史等来源的信息进行补充,完善学校建校以来的组织机构发展沿革。
3.数字记忆系统的用户管理要对接学校统一认证。数据方面,学校的智慧身份平台有30万用户数据,实现全人员管理、身份的授权和认证,数字记忆系统要做集成共建,促进融合。校内的各项信息化建设要求所有的系统要提供数据接口,因此在说明书上要有一章对此进行特别说明。
4.作为献礼百年重大、面向年轻师生和社会校友的系统,应当注重UI界面的美工,要做出重大特色。特别是to C部分,操作界面一定要好用易用。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面向师生服务和面向系统管理者要有不同的界面。数字记忆一期结项时应当有一些内容呈现,有效果,建议推出院士、个别学院的呈现。
最后,杨新涯做了会议总结,他谈到数字记忆是学校百年校庆的大事,建成所有成果都归学校所有,希望通过信息化办公室提供接口获取校内已建的共享信息,协同合作、深度融合推动我校数字记忆工作。同时要求承接公司按照今天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尽快实施。
/ 新闻公告
1979年的今天,中国“计生教父”马寅初获得彻底平反。4年后,“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
直到最近几年,这一国策开始松动。
2018年9月10日,“计划生育”从新组建的国家卫健委内设机构名称中消失。
这也是1981年以来,政府部门中第一次不再有“计划生育”的名称。
因“新人口论”而起起落落,最终影响中国生育政策马寅初先生,在得到平反的这一天恐怕没有想到,29年后他将再次成为人们争议的对象。
“新人口论”
出生于1882年的马寅初从小聪颖好学,24岁时被清政府保送至美国留学,十年间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由于学术背景过硬,从事的又是新兴的经济学研究,马寅初回国后地位特殊。当时北大教授大多乘人力车到校授课,而马寅初乘坐的是中国银行的大马车。
由于资格老,又怀有一腔热血,就连蒋介石也不敢轻易动他,只能将其关押软禁。在建国后,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在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方面做出贡献。
但马寅初身上最广为人知的标签,还是《新人口论》。他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的“计生教父”。
50年代初,马寅初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现实问题,他是这样分析的:
第一,国家百废待兴,要实现赶超战略,必须增加积累和控制消费,而要控制消费,就必须控制人口。
第二,工业化意味着机械化、自动化,劳动力将趋向于剩余,如果为安排就业而不得不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工业化后腿。
第三,“就粮食而论, 亦非控制人口不可”。当时全国人均不足3亩地,大面积垦荒短期难以实现,“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
/ 重大人物志
直言而至,直道而行。虽千万人吾往矣!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1882年6月24日午后,马寅初诞生在浙江绍兴府嵊县浦口镇一酿酒世家。南国初夏,天地温暖。这是马年、马月、马日、马时,在马家发生的大喜事。“五马齐全”,给后头带来了真正的“马首是瞻”。
百年过去,1982年5月10日下午,马寅初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风云激荡的传奇人生,享年101岁。
飞峙的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毛泽东在1959年夏天登上庐山畅快赋诗时,已有盘山公路;马寅初当年上庐山,可要步行爬山,或者坐轿子上山。
1937年6月,马寅初接到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在23日发出的一份《请柬》,文绉绉的措辞说:“庐山夏日,景候清嘉,嘤鸣之求,匪伊朝夕。先生积学盛名,世所共仰,汪蒋二公,拟因暑季畅接光华,奉约高轩,一游牯岭,聆珠玉之谈吐,比金石之攻错……”云云。这是邀请马寅初上庐山,参加蒋介石的抗日谈话会,地点在牯岭火莲院传习学舍。牯岭是庐山上的小集镇,一座公园式的美丽的“云中山城”,到这里还真不是为了“一游”。
此时距离卢沟桥事变爆发尚有两周。然而形势逼人,有识之士早已见到日本扩大侵华的端倪。在1937年1月1日,马寅初就发表了《中日问题》一文,认为中日两国土壤接近,同文同种,皆有特殊之便利,本可通过正常贸易,共存共荣;而日本所采策略,方法拙劣;“日本以武力侵略中国之程度愈深,则英、美、苏俄等国抗日之结合亦必愈固”。
作为敏锐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早就洞见中日必有一战,他对中国战时财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认为已有财政制度不利于战争,提出了未雨绸缪的战时政策。
蒋介石邀请各界名流到庐山座谈抗日,马寅初当然乐意前往。他在7月4日乘冯玉祥的专车抵达庐山。文教界上了山的名流还有: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傅斯年、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等等。
7月17日,在158人出席的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载入抗战史册的抗日宣言:“如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而据《周恩来年谱》记载,蒋不允许当时在庐山上的周恩来、林伯渠、博古出席谈话会,“实质上仍不允许中共公开活动”。
马寅初参加经济组座谈,讨论战时财政与金融问题;人人畅思畅言,各论精彩纷呈,马寅初作了详细的笔录,并整理成文,其结论说,要与敌人作长期之抗战,“盖能牺牲而后始能生存,世界上决不能有不肯牺牲而得苟安之族也”。
由于形势的急剧变化,他原定8月28日至29日的江山县之行,是无法如期成行了。这个月初,浙江省抗敌后援会成立,马寅初、竺可桢都成为后援会的委员。
到了12月,马寅初再次出席庐山谈话会,讨论战时财政问题。那时山居生活,非常简朴清苦。马寅初的外孙女寿纪瑜在《忆1937年与外公在庐山》一文中记述:
秋天,家里开始为前线的抗战将士制作棉服。山间雪来早,随着天气转凉,空中飘起大雪,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出行脚上套着草鞋。我印象中,外祖父过日子本来就比较节约,这时居山已久,更要精打细算。为了我们上学路上遮挡雨雪,家里买来油布为我们缝制雨衣。那时的油布又粗又厚又硬,母亲缝破了手。我穿着自制的雨衣上学,甚至被有的同学取笑。进入冬季,山上的物资也日渐稀缺。为了节约开支,我们还搬了家,餐室内唯一的一炉煤火不旺,寒气袭人。时局的发展,国土的沦陷,无不增添外祖父的忧虑。随着岁暮的临近,他已经在着手去重庆的准备工作了。
1937年年末,马寅初离开庐山,经武汉转赴“陪都”重庆。一路所见,“国破山河碎”,国将不国的悲愤直涌心头。
/ 重大人物志
马寅初:“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欲言者难,言人之不敢言者就更难。”
马思泽:“我爷爷的性格确实具有嵊州人特有的那种倔强,但通常他为人做事、撰文演讲的风格很平实,很多时候又显得诙谐幽默。”
1939年,马寅初在《新华日报》等报刊接连发表《提议对发国难财者开办临时财产税以充战后之复兴经费》《对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为我国财政与金融唯一的出路》等文章,并公开发表“我们要发国难财的人拿出钱收回膨胀的纸币”等演讲,说:“为了抗战,英勇的数十万将士在前方流血牺牲,我们文人在后方无所贡献,也应当不惜死于后方,把应该说的话大胆地说出来。”
20年后的1959年,马寅初以长达5万字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刊登在《新建设》杂志上,反击他因发表《新人口论》等文章遭到的批判。文后附带两篇声明,其一为《接受光明日报的挑战书》,写道:“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欲言者难,言人之不敢言者就更难。”马寅初因此成为人们心中 “不屈不忍”的一个战士。
马寅初(1882-1982),浙江绍兴嵊县人。1902年考取北洋大学,主修矿业工程。1907年官派赴美,入耶鲁大学,3年后获文学士,继而入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院深造财政金融专业,1914年写出题为《纽约市的财政》的博士论文,轰动当时美国的财政经济界,并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的教材。
1912年马寅初在美加入国民党。后来他常以老党员自居,犯颜直谏。
1914年底,马寅初回国,不久任北洋政府财政部职员兼中国银行总司券,并在北大执教。蔡元培主持北大后,从1917年起,马寅初任经济、商学门主任,1919年成为北大首任教务长。
在北大,马寅初主要讲授银行学、货币学、保险学、交易所论、汇率论等应用经济学课程,这在当时是很新的专业,而引起国内朝野注意的则是他关于中国现实经济的公开演讲和文章,仅1920年至1927年他的演讲就汇编出版了四本书,马寅初因此赢得了很高声望,成为民国时期的四大经济学家之一,也因此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担任了立法院委员、立法院经济委员会与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实际上,上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公布的很多商法,如交易所法、银行法、工厂法都是在马寅初的组织下通过的。
1938年,马寅初全家流亡到重庆。1939年大后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恶性通货膨胀出现。人民生活日渐艰难,一批官僚资本家则大发国难财。马寅初公开提出征收发国难财者财产税的主张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他在公开场合一而再再而三地抨击政府,1940年12月,蒋介石终于下令将他秘密逮捕,直到1944年12月,62岁的马寅初才得到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先后出任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校长,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从1954年至1958年,马寅初每年都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深入城市、乡村从事调研。他后来备受争议而又最具影响力的《新人口论》就是在这一时期的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完成的。
1957年夏,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马寅初就人口控制问题作了发言,7月5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了他的发言,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带动了对这个问题的一场讨论,马寅初也由此遭到报纸上的批判。但马寅初坚持自己的观点,第二年也就是1958年2月的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马寅初还是作了《有计划地生育和文化技术下乡》的发言。这一年他也和往年一样仍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到基层调研。从山东、江苏、江西、河南、广东,再到海南岛,一路上他都很关注批判他的文章,叫秘书收集各种报刊杂志。那段时间,北大校园里的大字报也是铺天盖地,甚至一直贴到他住的地方,但马寅初既不怒气冲冲,也不垂头丧气,看大字报时甚至面带笑容。
1959年马寅初刊登在《新建设》上的另一篇附带声明是《对爱护我者说几句话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文中说,“我还要对另一位好朋友表示感忱,并道歉意。我在重庆受难的时候,他千方百计来营救;我一九四九年自香港北上参政,也是应他的电召而来。但是这次遇到了学术问题,我没有接受他真心诚意的劝告,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希望我的这位朋友仍然虚怀若谷,不要把我拒绝检讨视为抗命。”马寅初提到的这位朋友就是他一直敬重的周恩来。
1960年,北大大饭厅贴出布告,称经教育部批准,马寅初不再担任北大校长的职务。1962年,81岁的马寅初最后一次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下乡调研。年轻的时候马寅初就养成了洗冷水澡的习惯,但这一次却受了风寒,并发展成肺炎。这场大病使他大伤元气,从此他很少再出家门。
不能出门的马寅初开始了他农书的写作。他把宣纸裁成一条条的,用毛笔竖着写,写完以后一卷一卷地用浆糊接起来。他用3年时间写了一百万字,阐述他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意见。但在文化大革命所谓“破四旧”时,这本书的手稿连同一些书信和字画都被马家自行销毁了。
好在马寅初还算平安地度过了文化大革命,因为他和宋庆龄、何香凝、华罗庚、邵力子等一起被列入受保护的爱国人士名单中,拟定这个名单的,还是他的好朋友周恩来。
“我爷爷的性格确实具有嵊州人特有的那种倔强,但通常他为人做事、撰文演讲的风格很平实,很多时候又显得诙谐幽默。”“爷爷个头不高,脸型和体态均很圆浑,不像鲁迅先生那样有棱角,完全不像个‘战士’。他将‘事’与‘人’分得很开。听我父亲讲,在重庆时期,爷爷在各种场合撰文演讲,猛烈抨击四大家族发国难财的财税政策,但同时又仍能与他们交往,所以在重庆大学的师生为深陷囹圄、失去自由的爷爷举办60寿辰庆贺会的时候,孔祥熙也送来了贺联。”马寅初的孙子马思泽说。
据说,马寅初喜欢以“兄弟”自称,而且不分场合,也不论对象的年龄大小、职位高低。
有一个说法。有一次在中南海开会时,马寅初向毛泽东提出请求:“要‘兄弟’把北大办成第一流学府,主席您就得支持我的工作。”毛泽东问:“你要怎样的支持呢?”马寅初说:“不要别的,只希望主席能批准,‘兄弟’点名邀请谁到北大演讲,就请不要拒绝。”
有一个佐证。1951年6月1日,在北京大学的民主广场举行校长马寅初就职典礼,马寅初在致辞中说:“‘兄弟’既受政府任命我就依照政府意旨做事,希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努力完成我们的任务。”
有一个制度。在马寅初主政北京大学期间,每年除夕都在大膳厅举行全校新年团拜会。新年钟声一响,马寅初准时出现在全校师生面前,或因兴致佳好,或因酒后微醺,总是红光满面,必以“兄弟”自称,向全校师生祝贺新年。
/ 重大人物志
马寅初的父亲马棣生(1851-1909),又名庆常,绍兴县小皋埠村人,祖上以农为业,家境小康。小皋埠马氏是从嵊县北山马村徙居绍兴的,民国前,每逢清明节,房头家长总要带着各宗的人回马村祭祖。
绍兴产黄酒,小皋埠马氏多经营酒业。清道光初年,马棣生的族叔马六公率先迁居嵊县浦口镇,创办了嵊县第一家酒作坊,名叫茂记。浦口依畔黄泽江,江水清醇如泉,船筏运输便利,谷麦原料丰富,是一个酿酒的胜地。至光绪年间,马氏又相继在浦口办了钰记、树记、文记、堃记四家酒坊,有五马渡浦口之说。钰记创于道光晚期,业主马赓良是马棣生的堂兄,是个举人,工诗善文,在浦口买了10多亩田,同治年间作的诗中,就有了“嵊县浦口吾东屯”的句子。那时,酒坊大多兼营米业,马棣生16岁那年,马赓良带他到钰记米店里做学徒。
马棣生的父亲肇奎,生他和阿哥庆润,小辈们叫他哥为大庆公公,叫他小庆公公。他结婚后,妻子住在小皋埠,隔年一胎,生下了孟希(师善)、仲复(膺善)、叔培(桓善)三个儿子。后来,他变卖了家产,在浦口镇江边名叫柏树下的地方,买了一幢三间二居头的旧楼房,办了一家酒作坊,取名为“树记”,便把妻儿接到浦口定居。光绪四年(1878),四儿子季余(积善)出生后,妻子病故了,安葬在仙岩镇中王舍村东面的小山坡下。马棣生经营有方,树记获利弥多,为了扩大经营,他买了镇中街面上的一片旧房空地,造了一幢18间式砖瓦新楼房,成为浦口镇上的一个大户。
新楼落成后,马棣生又娶绍兴王氏为妻,于1882年6月24日生下了第五个儿子马寅初,又名元善,昵称阿元。旧时的富户人家,卧房和产房是分开的,马棣生夫妇的寝室在楼上,产房在楼下中片西二间,马寅初和他的妹妹锦霞、锦文便诞生在这个房间里。
对大户人家来说,孩子满月是个盛大的节日。马寅初满月那天,马棣生设宴款待亲邻,还从城里请来了一位手艺高明的理发师傅,为马寅初剃满月头。这位理发师傅姓庞,天台人,马寅初从美国回来后,得知他为妹夫杨公和茧行的人理发,住在城里时便请他理发,听他说剃满月头的陈年旧事。
马寅初满月不久,母亲抱他到小皋埠的庵堂里寄养了几个月。按照迷信的说法,在寺庙庵堂里寄养过的孩子,菩萨会保佑他,能够长命富贵。这个庵堂在小皋埠南面的丘陵里,是马氏祖宗的一片坟山,邻近是南宋小朝廷的皇陵攒宫。庵堂里住着一个慧能尼姑,大家都叫她能婆婆,论辈份是马寅初的族婶。她命苦,婚后未育便死了丈夫,从此削发修行。慧能特爱马寅初,抱他亲他,天天为他烧香念佛。王夫人从小就教导马寅初,长大了要像亲生母亲那样孝敬她。马寅初果不忘母教,每次路过小皋埠,总要停下车来,特地去看望能婆婆,送些礼物给她。他还把能婆婆接到杭州家里住过一些日子,陪她游玩西湖,到灵隐寺进香。他常称赞能婆婆腌的苋菜梗特别好吃,即清爽,又清口,想起就开胃口。
马棣生很精明,生意一直兴旺发达,开始为上海客商代营茧业。他的小女锦文嫁给城里富商杨公和茧行的二少爷,长女锦霞嫁黄泽镇士绅余曰昌,后来孟希在黄泽镇开了一家瑞源茧行。但茧丝业是本地商人的强项,外地人很难涉界,且孟希乏能,又染上烟瘾,瑞源终以蚀本告终。
马棣生为前妻所生的四个儿子娶了四个绍兴媳妇,为马寅初在嵊县定了一门娃娃亲。马寅初是7岁定亲的,未婚妻姓黄,是下新建村的首富,离浦口只有五里地。黄小姐15岁那年生病死了,马棣生用花轿把她的灵牌迎来,与马寅初拜了堂。马寅初很爱黄小姐,她死后,从各方面关怀照顾黄家,每次回浦口,总要到黄小姐的坟前低头致哀。1901年冬,马寅初在上海英华书馆读书时,与张桂君结婚。张桂君昵称团妹,城北沙园村人,家境并不富裕,是一个破落了的书香人家。
马寅初赴美留学不久,马棣生去世了,与前妻合墓。马棣生夫妇乐善好施,人缘很好,出葬那天,四邻送葬的人有十里多长,灵柩渡剡溪三聚潭时,船筏户联合赠送浮桥一座,上下船只自愿临时停航,使王夫人十分感动。后来,她对子孙们说:“我们来嵊县不过二十多年,他死了有这许多人哀悼他,真是极其哀荣,我希望你们本着他的遗志扩大开来,给地方人们谋幸福”(摘自1950年马棣生之孙马本忠《自传》手稿,存嵊州市档案馆。)
1919年3月22日,王夫人去世,马寅初在下王舍村买了一座面积约十几亩的小山,名叫金鸡山,将母亲安葬在那里,与父亲的墓地隔路相对,相距一里多路。后来,树记一蹶不振,家境每况愈下,到三十年代,马寅初的四个哥哥相继去世,他成了一家之主,经济上和侄辈们的学业开销全靠他一人支撑。他家在浦口的田产不多,他又买了19亩田,列在父亲名下,出租给佃农,以弥补嫂侄们的生活。
马家是个大家庭,一直没有分家,在家的人都居住在树记新楼里。在这幢楼房内,有一间房子始终空着,这就是王夫人的产房。这是马寅初为了纪念母亲定下的一条家规,不许小辈们占作卧室。这间房子里的家具,一直原封不动,里面有一张旧棕床,一张梳头桌,二条靠背椅。马寅初每次回浦口,首先就进这间产房里,低头坐着,以表示对母亲的孝敬和思念。凡在这时,家人都站在门外,不得进房打扰。1962年1月,八十高龄的马寅初到嵊县调查包产到户,这是他最后一次回故乡。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他的一言一行都被详细的记录下来,在县统战部向省统战部禀报的一份“绝密”文件中,有这样一段记录:“1月12日上午10时左右到浦口镇,先到青年时马做寝室的房子里,又到他母亲做产的房子里,低头流泪五分钟(主要是思念母亲)。”据陪去的余国柱副县长回忆,马寅初从母亲的产房里走出来时,竟像小孩子那样癫了起来,说:“我娘做产的床不见了。”余副县长忙派人去调查,原来床被他那个在家务农的侄子卖掉了,那时生活实在太困难,换了几十斤米。马寅初得知后,当即拿出200元钱,叫阿侄把床去赎回来,原样放好。
今天,树记新楼已被命名为马寅初故居,县人民政府将他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出资进行了一些修整,王夫人的这间产房,仍被完好的保存着。但有些传记和文章说“马寅初出生在绍兴,五岁才到浦口。”对这种说法,马老的儿子马本寅先生回嵊县时,马玉然老师曾问过他,他说:“父亲生前曾多次对我们兄弟姐妹说过,他出生在浦口镇。”
/ 重大人物志
7月15日上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党委书记黄伟一行到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交流访问,双方在主教学楼515会议室主要就人才培养相关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由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谭晓衡主持。参加会议的还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党委副书记于磊等相关工作人员,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余嘉、副院长刘敏、副院长曾浩以及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系相关教师。
/ 合作交流
为解除学院教师在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系列国家项目中经费预算编制、执行等方面的困惑,2020年7月21日下午,学院在主教1001会议室召开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会。会议邀请中国汽车研究院运营总监、高级会计师邓平群女士为项目申报人进行经费预算辅导,会议由主管科研的副院长周喜川教授主持。
/ 快讯
2020年8月4日,西南地区高校电子技术、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研究会第5届年会,通过线上会议方式顺利开幕。来自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共5个省、直辖市的近300位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开幕式由研究会理事长、国家级教学名师曾孝平教授主持,来自理事长单位、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谭晓衡教授,电子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谭海平社长,Intel FPGA大学计划袁亚东经理先后致辞。
/ 学术研讨
2020年8月5日至8月11日,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通心通语,助力脱贫”社会实践团队参加线上“决战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该活动通过在线教育平台“钉钉”对重庆市开州区关面乡中心小学的小朋友线上授课,传授知识。本次“送智”活动也得到了教育部易班网的宣传推广,在首页刊发我院暑期三下乡新闻报道。
/ 快讯
2020年9月22日,“2020年技研新阳、爱以森奖学奖教金”颁奖仪式在重庆大学主教学楼506隆重举行。该奖学奖教金是由东莞新技电子有限公司、重庆爱以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重庆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各捐赠100万在重庆大学设立,以支持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 快讯
2020年10月13日下午,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在主教1001会议室举办了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研讨会由教学副院长曾浩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谭晓衡教授、研究生教学副院长刘敏教授,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学院督导组成员、各系负责人、课程群负责人、学院办公室主任以及本科教务办公室老师参加了研讨会。
/ 快讯
2020年10月16日晚7点,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在虎溪校区第一教学楼D1338教室举办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项目宣讲会。本次宣讲会由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王硕老师主讲,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主任肖磊老师、本科2018级辅导员李颖老师以及学院60余名学生共同参加了此次宣讲会。
/ 快讯
2020年10月10日至13日,TI杯重庆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顺利举行。此次竞赛共有来自重庆市30个高校的397支队伍参赛,经评审专家严格评审, 27支队伍获得重庆市一等奖,39支队伍获得重庆市二等奖,70支队伍获得重庆市三等奖。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共有13支队伍,共39名学生参加竞赛,荣获重庆市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奖率高达70%。一等奖获奖数量、获奖率相比过去两届,都取得了成倍增加。
/ 快讯
2020年10月,2020年TI杯重庆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重庆大学圆满举办。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是为了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竞赛由重庆市教委主办,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承办,德州仪器半导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提供赞助。
/ 快讯
2020年11月19日,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学委员会召开了本年度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由曾浩副院长主持,参会人员包括学院教学委员会成员曾孝平、江禹生、颜芳、于彦涛、甘平、林英撑等人。另外,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办公室王辰老师全程参与了会议。
/ 快讯
2020年11月25日下午,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在主教1001会议室召开2021年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布置动员会。参加会议的有:学院书记谭晓衡教授,2021年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教师,及一些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的教师,共计30余人。主管科研的副院长周喜川教授主持会议。
/ 快讯
2020年11月25日,CCF-MM走进高校活动来到重庆大学。CCF杰出会员、CCF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赵耀教授,CCF杰出会员、CCF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学院院长卢湖川教授,CCF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青山教授,CCF杰出会员、CCF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操晓春研究员等四位专家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专题报告。来自重庆大学相关专业和研究领域的师生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活动由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张磊研究员和重庆市“生物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田逢春教授共同主持。
/ 快讯
12月9日,计算机学院智能网络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集成光学部党支部在重庆大学A区主教510会议室开展了支部共建主题党日活动。
/ 社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