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特藏

总计 220805 今日 0

由 2712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重大人物志——致敬缅怀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时钧院士⊙《科海追星》之二百三十一 重大人物志

◎三尺讲台百域思,一生桃李万千枝。书篇熔汇家国爱,霖露总泽幼树时。坎坷境,坦荡姿。不因左“右”改情痴。九十为党添“新秀”,华夏师魂耀史诗。(《鹧鸪天》—张飙) ◎今天是时钧院士(1912年12月13日—2005年9月1日)的诞辰纪念日。他是我国水泥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的创导者和开拓者,主持完成了《化学工程手册》新版以及《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的编撰工作。他一生都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有不少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其中两院院士就有16位。他也被尊称为“培养院士的院士、培养教授的教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七七事变”后,时钧婉言谢绝麻省理工学院的盛情挽留,毅然回到祖国。美国人不理解地问他“为什么要回到战乱的地方去”?时钧回答:“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1956年,时钧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后未被批准。1957年的政治运动让他历经了20余年的坎坷人生。但无论在多严酷的逆境中,他的信念从未动摇。2001年2月16日,90岁高龄的时钧院士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仪式上,时先生激动地说:“有生之年,能够实现入党的夙愿,是我最幸福的事情。”

/ 重大人物志

79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时钧院士成为一面旗 重大人物志

9月1日凌晨,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时钧教授安静地走了,永别他奉献了60余载的教育和化工事业。闻此噩耗,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表示了沉痛的哀悼,并送来了花圈。沉浸在悲痛中的南京工业大学师生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时钧”的热潮。 一生努力90高龄入 党 时钧早年留学海外,专攻化学工程。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头扎入到科研与教育事业中,成为我国水泥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的开拓者,但未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他最大的遗憾。他曾对身边的人说,党是自己的一面旗帜,自己的心漂泊了一辈子,进不了最后的港湾将会遗憾终生。2001年初,年近90的时钧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对于时老的申请书高度重视。2001年2月16日,90高龄的时钧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学校的关怀让他永远跟党走 1956年初,时钧曾提出入党申请,并通过了支部大会的讨论,但因为历史原因他未能如愿。1957年以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又让时钧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前身)没有忘记处于困境中的时钧,仍坚持请他教书授业,当时的校长汪海粟常常以自身的经历来鼓励他。就这样,时钧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并为新中国的化学事业培养了一茬又一茬的优秀接班人。 时老带过的许多学生陆续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时老却比过去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平时,时老提到最多的不是自己对学校的贡献,而是学校对自己的帮助。时钧的第三个博士生、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徐南平教授感慨地说,我踏上学校领导岗位后,有什么工作做得不好,时老总会认真给我指出来,但对于学校作出的决定,时老总是带头执行,一丝不苟。 不朽精神激励后人 时老离去后,南京工业大学的4000余名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多次召开学习时钧先进事迹座谈会。9月19日,校党委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出《关于向时钧院士学习的决定》,号召全体党员向身边这位优秀共产党员学习。 日前,南京工业大学已经编印了《追忆时钧》专题学习资料,还组织了“时钧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校师生中巡回宣讲。同时,学校还将把时老捐资设立的“时钧奖学金”规模做大,以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延续他未了的心愿。

/ 重大人物志

529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课本里的共产党员丨李四光:摘掉中国“贫油”帽子 重大人物志

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 央视网消息:中国“贫油”帽子是可以摘掉的,“地震不可知论”是不成立的。在新中国地质事业的群星中,最明亮的一颗就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李四光。    李四光以科学家、地质学家等身份享誉全球,作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他也是现代中国进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名民族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同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69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写下了140余篇(部)数百万字的科学论著,为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的分类标准与鉴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道路;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     为解决经济建设中能源紧缺问题,李四光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组织指导石油地质工作,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上世纪50年代初他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值得进行,为大庆、胜利、大港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与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四光指导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发展我国核工业和“两弹一星”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四光还有力推进了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邢台发生地震后,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他提出进行地应力测量和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预测和预报地震指明了方向;他还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在地壳活动带中寻找建设“安全岛”,以及各种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等。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在北京逝世。直到临终,他还念念不忘发展地球科学、国家建设和人民的安危,被誉为新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 重大人物志

692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一门两代三院士地质泰斗李四光 重大人物志

前几天浏览新闻,西南石油大学5位师生赴新疆野外考察遭遇泥石流,把生命永远停在了阿克苏。为之惋惜心痛之余,深深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他也曾无数次走过祖国的大河山川,为地质事业呕心沥血。 百度搜索李四光三个字,就会弹出李四光是什么家?李四光是哪个朝代等这样的问题,这让人不禁感叹,对这样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我们了解的太少,而除了作为赫赫有名的地质学家,他还是一位教育家,活动家及音乐家。他是中国同盟会年龄最小的成员,孙中山去世,为他抬棺的六个人中,就有李四光。围绕着这许多光环背后的,一连串的传奇故事。 李四光在工作 出生贫寒 勤学善思 李四光出生贫寒,祖上是北方的蒙古族,后迁居湖北一带,改李姓,父亲是一位秀才,虽然他思想开放,博学儒雅,但缺少功名的他只是一位私塾先生,紧靠着他一人微薄的薪水,养活膝下七个嗷嗷待哺的孩儿,显然是捉襟见肘,所以,教书的空档,父亲也和别人搭伙耕田,风调雨顺的年头,勉强能让一家人填饱肚子,但若遇上收成不好,饿肚子也是常事,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李四光懂事格外的早,一边用功读书,一边帮母亲做各种家务,挑水洗衣做饭,凡是能做的,他就抢着做,这样就能为母亲减轻负担,母亲虽然辛苦,但倍感欣慰。 年少的李四光比别的孩子更加喜欢观察,热爱思考。有一天和同伴们一起捉迷藏,躲在一块巨石后面的李四光很快就被找到了,但此时,他的心早已不在游戏上,居然对着眼前的这块巨石发起了呆,他好奇,这么一块平整的平坝上,怎么会有如此大的一块石头,它周边再没有其它石头,这一块石头显得如此突兀,好奇的李四光问了见多识广的陈二爹,问了博学多才的父亲,但都没有得到他满意的答案。于是,这样一块在别的小朋友看来再也平常不过的石头,在李四光心里却充满了疑问,他知道,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解开他的疑惑。 作为私塾老师的父亲,在李四光的启蒙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六岁的李四光在父亲的私塾读书,作为教书先生的孩子,李四光在课堂上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怠慢,相反,他比其他任何一个孩子都更加用功,他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写作文忙个不停,他很快就通读了《四书》《五经》这些国学经典。但父亲给他的最好的教育,是来自课本之外的东西——一身的浩然正气和爱国之情。 有天课后,李四光看见父亲并未出去散步,对着一篇文章若有所思,他好奇的上前去问父亲在做什么,只见父亲噙满泪水的眼里充满无奈,用愤慨的讲出了甲午海战的一系列经过,“民族的耻辱!”年少的李四光听完事情的经过及脱口而出,这样的话从一个十来岁的少年嘴里说出,父亲甚至都有些惊愕了。他随即勉励李四光:“记住甲午海战的教训吧孩子,但是现在你需要做的是发奋读书。”父亲这句勉励的话,成为李四光后来取得一个个举世瞩目成绩的最初也是最大的动力。 青年李四光 远渡重洋 求学深造 为了解开那块石头背后的谜团,为了父亲的那句发奋读书,为了能造出打败日本军舰的大船,他决定去更大的地方求学,报考了当时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创办的新式学堂,在三百多学子当中,李四光以第一名的成绩如愿以偿的成为了武昌新式学堂的一名学子,这时的他勤俭节约唯一不变的是用功读书,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当时学校有规定,根据考试成绩排名,前三名依次可以派去美国,英国和日本留学,尽管李四光屡次考第一,但由于学校的“关系户”,加上当时的校长看不起李四光的出生,只派他去了日本。 可是,即使是日本也好,只要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于是,李四光在学校的安排下去了当时日本的弘文学院就读,他疯狂的学习数理化和日语,但速成班一年就结束学业了,李四光并不满于此,他决心报考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因为这里的造船专业是当时日本最好的。这个学校对中国的开放名额只有10个,同场竞争的中国学子达1000余人,报考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依旧顺利通过考试,成为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一年级新生,本年级共19名学生,李四光是唯一的中国人。 回国后的他,满腔热血待报国,但国内混乱的政治形态并未给他过多的机会,眼看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报国无望,于是,倍感失落的他再次选择出走求学,他一直记得父亲的勉励,也没有忘记孙中山的那句:“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这一次,他来到了离家更远的英国伯明翰大学。而且放弃了之前的专业,选择了地质学,原因很简单,他觉得中国固然需要船尖力炮,但国家富强必须要有充足的煤铁等资源,而中国正是缺少一线开采和冶炼人才。他的选择,从来没有离开爱国这个根本。 在环境优美的伯明翰大学,在专业上依旧十分用功,但他懂得劳逸集合,自学了小提琴,而他写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机缘巧合成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此外他又努力学习英文,阅读了无数的原版英文著作,硕士毕业前,他用英文写了长达387页的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李四光于妻子 改革教育,潜心著述 六年的求学生涯结束,李四光委婉谢绝了导师的挽留,谢绝了其他老师的推荐,毅然决然回国,在蔡元培等盛情邀约下,来到了北大任教。他教书极其认真,每堂课前都要做大量准备,改革了以往教学的死记硬背,使课堂氛围极为活跃,课外时间,他经常带着学生到野外实地科考。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于学生的严格,严格到连学生的走路也有要求,他对学生说,脚步就是丈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走路的每一个步子都大小相等,不多不少的0.85米。 再次回国后的日子却也并不太平,国民党热衷内斗,后又爆发抗日战争,颠沛流离的日子并未减退他的工作热情,一身正气,性格直爽的他并不擅长政治,蒋介石曾在数次名流聚会上邀请李四光,并把李四光的作为设在自己的跟前,但李四光一次都没赏脸。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科研上,在此期间,他无数次登上庐山,黄山,九华山,太行山考察,他独创了蜓科鉴定的十项标准,被中外学者全部或部分采纳,他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驳斥了此前西方关于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说法。奠定了《中国地质学》学说基础,发表了一系列地质方面的研究论文。 李四光在做报告 呕心沥血 归国挑重担 新中国成立,李四光和其他中国同胞一同欢呼,这时的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周恩来的部署及保护下,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北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周恩来亲自接见了李四光,同时对他赋予重任,经济建设,地质先行。李四光深知人物艰巨,但他没有辜负重托。 1964年,中国第一科原子弹试爆成功,举国沸腾,而这蘑菇云的背后,李四光有着莫大的功劳。因为制造原子弹要用到必不可少的放射性矿物质铀矿,而早在三十多年前,他就派学生去广西调查过铀矿,后因战乱,各种工作被迫中止。新中国成立后,核事业是受到领导人高度重视。有次会后,毛主席开门见山的问李四光:“中国有没有制造原子弹的铀矿?”李四光点头,有次,拉开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在他提出的三条东西构造带上,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铀矿床。 他的功劳远不止此。旧社会的中国,石油基本依赖进口,后来,美国的钻进队在中国几经折腾,无功而返,“中国贫油”开始流传。但李四光认为中国贫油并没有事实依据,由他对中国光大地质地貌及丰富的学识判断,他觉得中国地下石油的储量确是非常可观的。他的建议是:物探,钻探一齐上!1958年,随着吉林的第一个钻井台喷出工业油流,其他钻井陆陆续续闪亮登场,“中国贫油”的帽子,自此被摘掉。 近些年来,网上一直流传李四光预测四大地震的说法。尤其是汶川大地震之后,其实准确的说法是,李四光预测了四大地震带。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人民财产生命遭受重大损失,在随后总理召开的座谈会上,李四光独排众议,他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此言一出,举座震惊。李四光晚年的几次出行,都跟地震预测有关。年近八旬的他白发苍苍,拖着病体到地震现场做勘探,当人们得知他就是地质部长李四光的时候,无不感叹:“这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逝世前一天,李四光还曾真诚的对医生说:“如果能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次日,李四光即与世长辞,享年82岁,他的离世,令国人,特别是地质界,无比遗憾。这也是李四光先生自己最大的遗憾,他后悔没有早十年甚至二十年就开展地震预报研究。 李四光与妻子,女儿,女婿的合影 自此,李四光光辉传奇的一生画上句号。他唯一的女儿李林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了金属物理学家,与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生物化学家邹成鲁结为伉俪,一门两代三院士的美名传为佳话。

/ 重大人物志

426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李四光与北京的不解之缘 重大人物志

李四光:一生追求科学 曾在北京教授地质学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科学精神”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回顾中共建党的百年历程,有一群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璀璨明星,照亮了中国人探索科学的路途。李四光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中国石油事业重要贡献者。 “他一生的研究都在创新,永远不是跟在别人后面,而是主动的钻研。”李四光的外孙女邹宗平接受记者专访,回顾了外公李四光追求了一生的科学之路。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生于中国湖北,5岁进私塾读书,14岁考入武昌高等小学堂。1913年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毕业后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之后,李四光东渡日本进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16岁时,李四光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同盟会最年轻的创始会员,孙中山送给年轻的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八个字。 ▲图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11号的李四光纪念馆。据介绍,李四光自1962年迁居于此,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1962年至1971年)是在这里度过的。几十年过去了,这个院子还在,并于李四光诞辰一百周年(1989)时辟为李四光纪念馆。李元一 摄 李四光的科研成就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前由于旧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1949年后,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 李四光的主要科研贡献一是提出蜓科鉴定方法,二是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三是创立中国地质力学,四是寻找铀矿,对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做出贡献,五是中国石油的勘探和开发。 1955年,继李四光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之后,1980年女儿李林和女婿邹承鲁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创造了一门两代三院士的佳话。 邹宗平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李四光)一直深藏于心底的一个愿望。他晚年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才郑重地向党组织提交申请。” 邹宗平回忆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李四光认为自身条件不够,始终没有向党组织提出申请。直到1958年,李四光提出申请后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69岁时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李四光说自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69岁的李四光仍工作于科研一线。1959年9月,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好消息传来,东北松辽平原的两口油井在两天内先后喷油。因为李四光对大庆油田的发现,基本解决了当时中国的石油自给,彻底推翻了“中国贫油论”。 李四光、其女李林、女婿邹承鲁,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追求科学报国”的理想信念,让青春燃烧并闪光于历史长河之中。也正因他们的存在,中国未来的科学探索之路必将被照耀得更加明亮。

/ 重大人物志

199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湘:病死时遗言:敌军不退,川军不还! 重大人物志

刘湘(1888年7月1日-1938年),谱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 重大人物志

86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湘:曾说:抗日不成,誓不还乡 重大人物志

刘湘(1888年7月1日-1938年),谱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 重大人物志

85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湘:死后唯一行国葬的将军,周总理都对其甚是赞赏 重大人物志

刘湘(1888年7月1日-1938年),谱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 重大人物志

83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湘:探寻四川王刘湘的趣闻故事 重大人物志

刘湘(1888年7月1日-1938年),谱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 重大人物志

65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湘:解密四川最牛军阀!率350万川军子弟抗战,敌军不退,川军不回! 重大人物志

刘湘(1888年7月1日-1938年),谱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 重大人物志

132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湘:“四川王”刘湘 重大人物志

刘湘(1890-1938)原名刘元勋,字甫澄。1906年,17岁的刘湘瞒着家人报考四川武备学堂陆军弁目队被录取,毕业后分配到刚组建不久的新军当见习官。四川武备学堂是四川创办的第一所军事学堂,毕业生控制了川军的各级领导权,形成了武备系。1912年,武备学堂出身的刘湘接替杨森,担任第二营营长,驻守四川泸州,此后步步升迁,由旅长、师长、军长到总司令。到1932年“二刘”大战前,已掌控10万兵马。 1932年,刘氏叔侄为争霸四川,“二刘”大战爆发。“最终以刘湘大胜而告终,登上“四川王”的宝座。

/ 重大人物志

265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李星学

李星学(1917年4月8日—2010年10月31日),男,生于湖南郴县,古植物学家、地层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星学于194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42—1949年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练习员、技佐、技士等职;1950—1951年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工程师;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李星学长期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尤以研究古植物与非海相地层见长。 科研综述 李星学对华夏植物群,包括大羽羊齿类植物和东亚晚古生代的煤系研究在中国国内外享有颇高的声誉。 [1] 他对华北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对比提出了新观点;对瑞典古植物学家Halle关于华夏植物群的经典著作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最早发现中国晚白垩世被子植物化石。他还擅长古生代鳞木类,对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层、植物化石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的研究也卓有成就。李星学对生物地层学,特别是对晚古生代陆相地层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12月,李星学己发表《华北月门沟系植物化石》《中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华南大羽羊齿类生殖器官的发现》《东亚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演替与分布》《北祁连山东段纳谬尔期地层和生物群》《中国与邻区晚古生代植物地理区划》等140多篇重要论著。 1944 年,许德佑、陈康、马以思三位年轻地质学家出差在贵州途中惨遭土匪杀害。李星学编写了《陈康先生传》,发表在《地质论评》9卷1—2合期上,缅怀亡友,激励来者。 1947年底,出席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复活大会”,并写出了“中国古植物学之进展”一文,发表在《中国古生物学会会讯》第1期上(1948年印行)。 195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各专业领域科学家都参与了编写《十年来的中国科学》这一系列丛书。斯行健和李星学合著了其中《古生物学》卷中的《古植物学部分》。 1963年,李星学的代表论著《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64年,斯行健先生病逝。李星学在当年《科学通报》第11期上发表了《悼念斯行健先生》一文,充分抒发了对老恩师的景仰、怀念之情。 1966年,独立撰写了第一篇古生物学论文《论拟织羊齿》。 科研成果 1945年,李星学与同学合撰的研究论文《南川西南部之古生代地层》,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陈康奖学金 截至2018年10月,李星学获得10多项国家、院、部、省、市级自然科学奖或科技进步奖。 学术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李星学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先后十余次应邀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访问。 1979年5月,李星学、赵修祜参加中国植物学代表团访美,并出席“第九届国际石炭纪大会”。 1980年7月,李星学、穆西南出席在英国里丁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 1984年11月,李星学、周志炎应邀赴印度访问沙尼古植物研究所及加尔各答大学。 1996年6月30日至7月5日,李星学和周志炎以及刘陆军研究员等古植物学家出席在美国加州圣巴巴拉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 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1963年开始,李星学就开始带研究生。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很多单位的业务骨干或学科带头人都是他的学生。 观点应用 李星学在其编写的《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和《中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两本书中描述的标志性属种、首次建立的华北晚古生代植物组合系列、以及生物地层学的新观点,一直被中国国内外多种古植物学论丛或教材所应用。 治学箴言 李星学的治学箴言是“学贵有恒,业精于勤”。

/ 重大人物志

104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湘:民国四川军阀刘湘之墓,现在是成都武侯祠的园林区,又名南郊公园 重大人物志

刘湘(1888年7月1日-1938年),谱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 重大人物志

514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湘:《川军血战到底》人物介绍--刘湘 重大人物志

刘湘(1888年7月1日-1938年),谱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 重大人物志

118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湘:350万川军出川抗日仅剩13万,四川王刘湘:抗日不成,誓不还乡! 重大人物志

刘湘(1888年7月1日-1938年),谱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 重大人物志

481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重庆大学老校友回忆60年代校园生活,怀念校长郑思群 重大人物志

1966年6月文革伊始,郑思群以莫须有罪名被点名批判。7月29日派驻重庆大学的工作组将郑押至松林坡招待所实行“监护”检查,随后公布其“四大罪状”,正式将他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8月2日凌晨5时许,郑在招待所用剃须刀割喉自尽。 次日有关部门宣布郑“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将其永远开除党籍”。13年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郑得以平反昭雪。1994年10月12日,郑思群骨灰被安葬于重庆大学民主湖畔,黑色大理石碑上,“真理永驻,浩气长存”八个大字金光灿灿。当年由他率领全校师生翻修的广场,被命名为“思群广场”。

/ 重大人物志

530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湘:刘湘顺利成为四川王20180620 重大人物志

刘湘(1888年7月1日-1938年),谱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 重大人物志

61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湘:我的中国心-“四川王”刘湘20130914(完整版) 重大人物志

在民国诸多的地方军阀中,刘湘是为数不多的口碑较好的地方实力派。虽然他身上或多或少地存有当时军阀的通病,但其在抗战初期的积极表现,足以表明了他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和民族尊严的爱国军人。

/ 重大人物志

127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湘:四川王”刘湘往事 第五集 重大人物志

在民国诸多的地方军阀中,刘湘是为数不多的口碑较好的地方实力派。纵观其一生,从军旅中发迹,在沙场上称王,在斗争中生存,于战争中身亡。虽然他身上或多或少地存有当时军阀的通病,但其在抗战初期的积极表现,足以表明了他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和民族尊严的爱国军人。

/ 重大人物志

58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湘:四川王”刘湘往事 第四集 重大人物志

在民国诸多的地方军阀中,刘湘是为数不多的口碑较好的地方实力派。纵观其一生,从军旅中发迹,在沙场上称王,在斗争中生存,于战争中身亡。虽然他身上或多或少地存有当时军阀的通病,但其在抗战初期的积极表现,足以表明了他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和民族尊严的爱国军人。

/ 重大人物志

199 浏览  ·  0 赞
1...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