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在网上搜索“周明镇”三个字,能看到的资料并不多。但在中国古生物学界,这是一个不容忘却的名字。
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培育和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古哺乳动物研究团队;他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图书馆藏;他曾主持中苏中亚古生物考察,并在中苏关系破裂后继续推进这项艰巨的工作;1993年,他获得了有“古脊椎动物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罗美尔—辛普森奖章,是北美以外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199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明镇在京去世,享年78岁。今年适逢他诞辰100周年,就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学术泰斗吧。
开启一个领域的井喷时代
1870年,英国人欧文记述了中国的第一件古哺乳动物化石。之后的漫长时光里,中国的古哺乳动物学研究几乎全由外国人完成。
1914年,一个名叫安德森的瑞典学者作为矿业顾问受聘来到中国,他惊讶地发现各地药材铺里买卖的“龙骨”,大多是中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于是,他组织开采并研究这些化石,发表了大批专著。
1952年,周明镇开始主持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的古哺乳动物研究。“他当时作了一个很明智的决定,没有沿着洋人的路走,没有继续补充、修订那些新近纪动物的研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邱占祥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他把眼光放在了全国,特别是那些和人类起源直接间接有关的地区和地层,以及几乎尚是空白的中生代和古近纪(1亿多年前至2300多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上。”
从这时起,中国的古哺乳动物化石研究迎来了一段井喷式的发现期。
1960年,周明镇的学生、后来成为古脊椎所研究员的李传夔到山东出差,发现了两件化石——始祖貘和犀貘。周明镇马上联想到北美早已发现,并被称为“标准化石”(Index Fossil)的两种古生物。他不到三天就写好了英文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很快引起了北美同行的强烈反响。
上世纪50年代初,江苏省泗洪县下草湾村附近发现的一种化石,被鉴定为巨河狸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中国巨河狸。后来,这种动物成为一个第四纪古地理区划——“淮河过渡区”的标志性物种之一,相关理论被学界广泛引用。70年代中期,李传夔通过研究,发现所谓“中国巨河狸”应该归到另一个新属。“我就把一篇干巴巴的研究稿子交给了周先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李传夔回忆说,周明镇不到两天,就把修订稿返了回来,他指出“淮河过渡区”是一个建立在错误认知上的概念,应当废弃。
“我一看,论文题目都变了——《‘ 下草湾系’‘巨河狸’‘淮河过渡区’——订正一个历史的误解》。这么一改,既说明问题,又引人注目。”李传夔说,“周先生这个人就是这样,抓住一点亮点就绝不放过。他在会上也不常发言,但只要说话,总是直击靶心。”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1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2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3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4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5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6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7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8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9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10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11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12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13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14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15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16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17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18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19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20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21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22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23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24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25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26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27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28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29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30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31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32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33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34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35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36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37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38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39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40
重大人物志——周明镇-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