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物志——张直中:无悔的雷达人生

  阅读数    178
重大人物志
关联到专题
重大人物志
创作日期
2022-03-25
资源描述

国际交流

 

1974年1月,张直中被恢复副总工程师职务并受命领导新雷达论证工作,重新开始了他的雷达研究。1979年,62岁的他双喜临门,年初升任研究所总工程师,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0年4月,张直中率领中国雷达代表团访问美国,出席第二届国际雷达会议。对于中国首次在国际雷达会议上的亮相,与会的各国专家感到新奇,很想了解刚刚开放不久的中国雷达发展情况。他们从会议散发的简历中发觉代表团团长是一位中国雷达研究行业的重要人物,但没有料到的是,这位风度翩翩却不善言谈的银发学者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从容地作了题为《中国雷达技术研究发展概况》的精彩讲演。报告时间不长,但内容翔实、精深,令与会代表大为震动,让知名专家刮目相看。

 

张直中在报告的结尾深情地说:“我感谢美国电机和电子工程学会(IEEE)给我这个介绍概况的机会。我希望通过科学团体和学会间的相互交流以及科学家之间的个人接触增进我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报告赢得了会场热烈的掌声,各国专家纷纷表示愿和中国同行进行技术交流,由此开启了中国雷达技术的国际交流窗口。

 

大会主席罗伯特·希尔教授于2011年撰文回忆说:“1980年,一个历史性时刻,张教授那次报告中所表达的‘希望’正在真正地变为现实。”希尔教授当年还特别主持了一个联谊会,款待首次参会的中国代表团。从此,希尔与张直中成为了好朋友,并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学术往来。由于张直中出访的成功,中国电子学会提议与美国IEEE、英国IEE、日本JICE和法国SEE合作,每年开一次国际雷达会议,轮流在美、英、日、中、法举行,即后来希尔所称的“五轮回”(five-cycle)。

 

会议结束后,在中国驻美大使馆的安排下,张直中一行参观了美国6个研究所和4所大学,与美国雷达同行充分交流、接触,他们走访了美国“海洋卫星”研究所,观看了即将发射升空的一颗“海洋卫星”,了解有关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方面的发展趋势。同年9月,美国政府派出了由国防部副部长为首的雷达和微波高级代表团回访中国,第一站便是张直中所在的南京第十四研究所。

 

巴顿先生是美国著名的靶场精密测量雷达专家,张直中的报告也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1986年,他特地走访十四研究所,就单脉冲精密雷达的有关技术与张直中进行交流。

 

再创辉煌

 

1980年初,作为研究所的总工程师,张直中被国防科委召去北京,接受研制歼击机脉冲多普勒(PD)雷达的任务,主持该体制样机方案论证和技术攻关。任务下达后,他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全面论证,还加强了多普勒雷达总体室技术力量。年底,张直中带上已论证出的PD雷达总体方案赴京向国防科委组成的专家评审组汇报,获得好评。在其后的两三年,张直中发现有些研究试验需端正路线,也发现一些原未想到的新问题需要解决。经过3年的攻关,取得了初步成果,为实战型机载多普勒雷达的研制开拓了道路。十年磨一剑,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中、低两种重复频率的I型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终于研制成功。

 

1984年,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与美国军方谈判确定购买美国装在F16战斗机上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美方雷达专家于1987年9月到所介绍其雷达的原理、技术和性能,并告知该雷达在空对地工作方式中,原来是包括实波束成像和将成像清晰度提高8倍的多普勒波束锐化(DBS)。但该专家声明,美国军方已将对地多普勒锐化8倍的技术去除,不给中国了。张直中得知后非常气愤,不能容忍那样出尔反尔的霸道行径,决定自力更生,攻克美国禁让技术,研制出自己的机载雷达对地多普勒锐化,给国人争气。

 

1989年,该体制样机试制出来,需要将样机带上天空,做固定方位波束锐化比达12倍的试验。雷达上天测试,在空中需要好几个小时时间,同事都劝他不要像以往那样上天了,只要事后查看飞行记录就行了。张直中却认为,观察飞行中的数据变化,对他的研究课题至关重要。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已70多岁的他就是不听劝阻,执意上天。大家只好找来一位医务室医生全程陪同。张直中登上了老式螺旋桨飞机,在南京上空转了近四个小时,圆满地完成了测试任务,成功地在显示器上获得了波束锐化的地形实验图片。下飞机时,张直中面带喜悦,精神特佳,而看护他的医生却头晕了。为了更清楚地认识雷达成像照片的分辨率,实验完毕后,他又叫女儿买来南京市区地图进行对比。

 

功夫不负苦心人,张直中的机载雷达总体和信息处理研究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改进,于1989年,顺利通过了国家鉴定,90年代实现某型号机载雷达比美国西屋公司锐化8倍更高的对地多普勒锐化效果,被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称之为“争气雷达”。

 

1980年,张直中就开始了合成孔径雷达的研究。1985年,在《现代雷达》杂志上,他开办了题为《合成孔径、逆合成孔径雷达和成象雷达》学术讲座,详细介绍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它们的不同形式、它们的二维分辨力以及偶合和模糊等限制因素,它们的功率、运动补偿、光学和数字处理等内容。

 

1988年,年过八旬的张直中接受了国家高科技“863计划”项目——“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研究课题。1992年,电子工业部授予他的《逆合成孔径雷达运动补偿和成像》学术论文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一生从事雷达事业的张直中将雷达比作一首美妙的诗,吟诵一辈子也不厌倦。他一生公开发表的雷达研究性论文多达60多篇,最后一篇《机载SAR对动目标三维成像方案的分析》刊载于2009年《现代雷达》杂志第1期。他生前在与笔者交谈时,表达了自己对雷达事业的钟爱,对祖国雷达发展前景的信心与希望:“我有幸经历了中国雷达技术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60年。回顾自己的雷达人生,我无怨无悔,心满意足。人生有限,科学无限。活到老,学到老,以有限逐无限,是科学工作者的无悔本质。我觉得,雷达这个高科技领域,过去、现在、将来都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凡是最尖端技术,人家‘卡’你,实行‘禁运’,怎么办?唯有靠自力,长志气。当前尤其应大力发展应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加工等综合工程技术,以有利于在雷达技术总体上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愿建设21世纪富强祖国的年轻‘雷达’人,踏在我们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肩膀上,奋力攀登!”

资源详情

重大人物志——张直中:无悔的雷达人生-1

  • 重大人物志——张直中:无悔的雷达人生-1

版权声明:如有版权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将做妥善处理。
zoom in zoom out

    授权申请

    申请用途

    申请用途 不能为空

    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 不能为空

    使用时间

    使用时间 不能为空

    是否商用

    是否商用 不能为空

    1、获得授权可以下载无水印高清格式。
    2、申请“个人学习”和“教学科研”用途不可商用,申请“传媒印刷”用途需由管理员审批通过。
    举报理由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